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神奇国度,它曾经以犬吠之势唤醒沉睡的雄狮;虽弹丸之地,但经济地位仅次于超级大国;即便在城郊也看不到一处杂乱和砂石;他们的孩童可以自己步行甚至坐电车去上学,而不用担心什么藏在角落伺机窥探的人贩子。

这样的日本,在经济泡沫的加持下,在上世纪80年代,富有到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地皮,工薪族们奢侈品加身,手拿大把钞票对着出租车挥舞;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经济衰退,银行贷款跳崖式缩减,股市暴跌70%,房地产崩盘,自以为是的"亿万富翁们"一夜之间变的比穷光蛋还不如。

多米诺骨牌的作用下,让整个日本的经济颓势,如同瘟疫蔓延开来,全世界都认定了日本会一蹶不振。可就在众人袖手看戏的同时,你并不知道,历经四次经济改革的日本,对这种破而后立的局面,早就身经百战。

而此后所谓的经济"衰退",其实真正的情况是没有增长而已,而面对不断奋勇跃进的中国、蝉联全球经济榜首214年的美国,能够在自身资源匮乏、人口红利缺失等多重经济发展难题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稳固态势已经是非常难得,这个低调到可怕的国家,已经在一次次的危机之下完成了经济转型的深层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年三次经济转型 十年一次的产业升级

第一次经济转型是在二战之后,不自量力的战争毁灭了日本40%左右的国家经济,这也催生了从依赖进口到侧重出口的第一次转型,而在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则是这一转变的内核动力。

仰赖有利的邻国条件,日本成为美国军事和军需的"供应商",这让日本看到了外需主导战略的曙光。靠着做"供应商"赚来的第一桶金,日本也同步开始侧重发展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

10年过去了,靠着轻工业和机械工业再次发家的日本,开始陷入新一轮经济"阵痛",供应商赚差价本就是靠低廉人工和大规模制造加工得来的,在当时的工业化状态下,福利低、产耗大成为必然结果,而通过外贸获利仰人鼻息,则与当年的"进口依赖症"有着相同的死亡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61年,日本开始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预计在十年内国民收入增长一倍以上,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振兴科技也成为这一个十年期内的执政方向。通过随后而来的长达18年的"奇迹"发展来看,这第二次转型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黄金助推器。

伴随着前两次产业结构的转变,国内的消费模式也同步更新,特别是家电类在完成了普及之后,日本国民的消费需求从刚性提升至舒适,而这一改变,也促进了钢铁、电力等产业的良性提速。

要说日本经济转型的成功,除了执政的纳言和果决之外,将既定方针分毫不差地执行到位也是制胜的关键。日本就像一个每10年就要长高一些的孩子,身高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课题"。

70年代初,经历过一次结构升级的工业又开始出现瓶颈,此时传统人口红利开始下滑,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经济危机也接连爆发,这让本土资源匮乏,依赖进口廉价能源的日本深受其害,这就对当时日本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开源节流,产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节能,首先,在产出的时候需要有效节省耗能;其次,一些会对本土造成重污染、低产能的产业,当局鼓励企业把资本拓展到海外的发展中国家去;第三,产业技术开始侧重高精尖,比如汽车、航空、精密机械的核心研究。自然资源靠进口,精密技术作为平衡进出口贸易的筹码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如此的大原则之下,日本产业结构顺利转型,高精尖技术产业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硬核,而制造业在完成中高端的定位升级之后,高附加价值又让日本在出口竞争中如虎添翼。

并不成功的第四次转型,内外失衡的"高收入陷阱"

而第四次转型是从1985年开始,这次转型的关键词是成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更像一家以国家为单位的企业,而在这次转型中必须要提到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广场协议"

这份协议本是美国发起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缓解财政赤字的增幅,通过将美元贬值从而拉升美国出口的竞争力。

而此时的日本,正是发展过热的时候,美国就在国际上大肆宣扬日元被低估的言论,有人说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但也有实例显示,当时的日本金融财政部门认为,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拓展海外市场,所以极力推动协议的签订。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日元大幅升值,经泡沫济开始急速扩大。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6年内,日元升值了4倍,人均和国力都随之膨胀,可这些并不是实打实的产业产值而是所谓的"兑换"而已。日本面对日元的升值,只得第四次调整产业机构,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成为新一轮侧重点。

与以往的产业升级不同,第四次调整不是基于国力和发展的需求,而是被日元升值裹挟了。与当时国情并不相符的"IT立国"战略,让日本跑去发展什么工业机器人,可这与技术支持和市场需求都严重不符;因为日元的高估值,制造业开始纷纷外流,这让国内没有企业去开发新兴产业,空壳化的局面和错误的规划,让日本不得不面对高收入陷阱。

高收入陷阱的早期症状就是泡沫经济,直至1992年开始的破灭,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彻底结束了人口红利,一个企业没有人,自然也不会有产值更加不会有经济增长和产业革新。

与此同时,在全球市场中,东南亚、中国、亚洲四小龙等国家经济腾飞,从竞争角度向日本发起了全新的挑战。

挑战和机遇向来是并存的,除了竞争,那些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了日本海外投产的全新领地,消耗当地资源、更低成本、快速高效,如此的产业需求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泡沫洗劫过后的清醒 创新为日本带来的转机

从1990年经济泡沫破灭开始算起,或许是被破灭之后的景象吓到了,或许是面对做昨天富贵今天残垣的后遗症,日本的劳动力开始逐年下降。日本政府也推行了很多政策鼓励生育,但始终收效甚微。

当一个国家走向经济发达状态之后,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优化,对纯人工的依赖必定降低,对人才的要求也会逐年增高,必然会造成金字塔现象。

如此的社会形态之下,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眼界越宽、追求自然也更高,对生育的要求便不再像以前一样看重数量,而是更看重"投入"和"产出"。

2005年,日本的人口死亡率彻底超过了出生率,无法缓解的老龄化也走上了不归路。虚弱的人口新增,必然带来退休的延长,也会将劳动力成本推向另一个高位,这一现象逼迫日本再一次将更多产业向海外转移,转移到那些人口红利尚存,用工成本较低的国家。

人口红利大势已去,那么尽快打造新一轮竞争力就成为"解毒良药",历经四次经济转型的日本早就明白研发和创新是所有产业的核心。

在八九十年代,你或许还能看见彻头彻尾的日本货,生产、零件、组装都是在日本本土完成,但是到了当代,除了核心电子芯片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在海外完成制造和组装。

不仅如此,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科技硬件在新技术领域当中,日本与美国不遑多让,又一次重回与之抗衡的宝座。

6年前全球曾有一个创新企业排名,在前100强企业当中,日本企业占据了40%,之后才是美国,真正可怕的是,在2015年以前,美国一直都是第一名。

如此弹丸之地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是有原因的,在研发方面,日本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是世界第一,在此基础之上,全世界80%以上的核心科技专利都出自日本。

以苹果手机为例,其中有500多项核心部件就是靠着日本的核心技术才得以生产,不仅仅是苹果公司,还有韩国三星、美国高通,如果少了日本供给的核心技术,根本无法想象会产生怎样的可怕后果。

日本的发展让全世界都不容小觑,日本资源匮乏、领土狭小可以说是自带"缺陷"基因的,二战的毁灭和人口老龄化也是曾经和现在的"脚下绊",可这些仍旧没能抵挡日本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

或许是船小好调头,但日本的四次经济转型确实堪称经典,经济学家的争论不休、高精尖核心技术输出、产业海外转移都是不同时期的特点而已,真正的核心是务实、高效、有序,这些看似务虚但真正有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