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汽车产业是川渝两地的支柱产业,由于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高技术集成、上下游产业链条长等特点,使其对两地技术、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巨大。对此,重庆市政协委员、长安汽车首席专家罗明刚建议,抓住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战略机遇,建设成渝汽车智造创新中心等,推动两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抢抓机遇 对两地技术、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巨大

罗明刚表示,目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关键时期,这必然带来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环境、电信、城市等深度融合,极大带动上下游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等全产业链发展,预计规模接近10万亿元。

他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的建设,与汽车行业智能化产业革命时机刚好形成深度的战略机遇契合。因此,川渝两地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契机,围绕汽车产业智能化(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动两地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龙头拉动作用。

协同创新 建设成渝汽车智造创新中心

当前,汽车产业正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网联、融合发展等新趋势,无论地区还是企业,靠单打独斗取得优势的难度越来越高。

罗明刚建议,在两地政府的引导下,统筹规划,整合两地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协调两地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优化,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推进两地城市交通信息与企业智能网联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健康发展。

罗明刚还建议,两地共同设立科研项目,支持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例如,支持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突破电池智能管理、安全、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抢占零污染汽车的战略和产业高地;研究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技术。研究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核心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结合的关键技术,研发健康汽车;支持高性能传感器、电控系统、专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企业极限生存能力。

“我建议梳理形成共性技术清单,川渝两地共同设立科研项目,由两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和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罗明刚称,汽车智造创新中心所属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承担实施,按照牵头单位属地原则给予资金支持。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两地智能交通新基建及新技术示范的协调机制:在成渝两地重点区域,以及成渝高速附近区域,加快建设可以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L4级别以上)运行的高可靠、低时延5G网络,加快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路协同信息化设施建设改造,布局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等。“在成渝重点区域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开通重庆—成都的点对点无人物流。”

引进资源 两地共同培育复合型人才

罗明刚还注意到,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川渝两地高端创新资源较少,创新资源集聚度不够,未形成紧密的创新生态。对此,他建议按照两地汽车产业园,如成都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重庆两江汽车产业园区各自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吸引产业链上的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高端企业进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整机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引进高端自主品牌,提升两地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两地共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他表示,目前,“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汽车产品创新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软件、大数据人才成为汽车行业人才引进培养的重点,“懂车、懂软件、懂数据”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

罗明刚建议,两地政府为企业引进国外高级人才,如欧盟人才提供渠道支持;鼓励川渝两地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交叉领域复合型人才,扩大企业在职人员回高校获得单一专业学历学位的认证路径;帮助企业解决高级人才的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实习生 宋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