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合肥市冲万亿俱乐部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1月20日,凤凰网安徽获悉,在刚刚闭幕的合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巿委书记虞爱华在闭幕讲话时宣布,合肥市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奋斗目标。这意味着,去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台阶

凤凰网安徽发现,“发展大黑马”“最牛风投城市”等城市印象亦为合肥成为城市大IP添了火候。日前,《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公布,在合肥市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表述中,将“芯屏器合”变成了“芯屏汽合”,这一变化为合肥接下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瞰安徽创新馆

“芯”光熠熠

铺开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全景图,近280家企业“芯”光熠熠。联发科技、杰发科技等设计企业星罗棋布,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制造企业不断成长,通富微电、国晶电子等封装测试企业日益壮大,芯碁微装、安徽易芯等设备材料企业加速布局……颗颗“芯”光,点亮合肥城市发展的新天地。

在芯片领域,不得不想到另一个城市——深圳,而有人说在这一领域,“南有深圳,中有合肥”,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合肥作为一个不靠边,不临海的内陆城市,有着明显的“天然不足”,科技和优惠政策等“要素”更是无法与深圳“同日而语”。

而一览合肥市“芯”成就,可以看到最耀眼的一颗“芯”——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凤凰网安徽了解到,长鑫作为中国三大存储芯片企业之一,专业从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DRAM)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建成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并投产,合肥书写了“中国芯”的崛起之路,并创造了“中国芯”的“合肥奇迹”。

如今的合肥已获批国家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

安徽省第一片晶圆

在安徽自贸区的包裹和长三角一体化的辐射下,合肥“芯”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关键环节上以及技术交流、人才供给等方面,形成强大聚合力。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当然,合肥“芯”产业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合肥市政府伸出的助力之手。凤凰网安徽梳理发现,2020年7月9日下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赴合肥高新区调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出要“集成政策、集合力量、集聚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8月23日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提出要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延链补链;9月开始,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会、2020中国半导体材料创新发展大会、2020第五届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合肥)高峰论坛……一场场“芯”盛会接连而至。

合肥已成为“芯”业界关注的焦点,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屏”步青云

说到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新型显示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

合肥京东方

众所周知,京东方是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的头部企业,合肥以其开篇,全市新型显示产业已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世界级新型显示基地名扬国内外;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国内领先,液晶显示屏出货面积全球领先;全球首座车用显示盖板工厂、中国第一座10.5代线光罩生产基地诞生;形成了以TFT-LCD为主导,OLED加快发展壮大,微显示、Micro/Mini LED、激光显示等跟踪布局的产业格局。

一个又一个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背后,是创新平台在不断涌动的活力。凤凰网安徽从合肥市发改委获悉,合肥已经拥有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国家家电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9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2019年,合肥全市新型显示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52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991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61件。

窥一斑而知全豹。2020年11月20日,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举行,全球显示领域的“佼佼者”汇聚于此,共谋产业发展未来。可见,合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的政策,正推动着合肥打造“世界显示之都”进程。

“汽”宇轩昂

在着力打造“世界显示之都”的同时,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如旭日东升,发出蓬勃耀眼的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纯电驱动的战略取向,也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借此契机,合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列入十二重点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淮汽车厂工人正在组装新能源汽车

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的双试点城市,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何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回望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允许新能源汽车非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道,从2021年起,合肥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合作发展到创新引领,预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潜力,以硬实力展现“真功夫”,不仅为新能源汽车飞驰发展铺就一条快车道,也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中崭露头角。

纵向来看,早在2009年,合肥就成为我国“十年千辆”工程的第一批确定参与者之一;2010年,江淮首批591辆纯电动轿车在合肥示范运行,开启了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先河;2020年10月9日,蔚来中国总部在合肥正式启用;2020年12月8日,大众(安徽)汽车有限公司的顺利揭牌,与此同时,两年前建设的研发基地竣工,年产35万辆新电动车的生产基地也开始投入建设;同年,合肥又提出力争在未来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的先导区。

在声势浩大的新汽车革命的滚滚浪潮中,合肥从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再到紧抓万亿级的车联网产业,脚踏实地,步步为“赢”。

横向来看,入列“长三角经济圈”的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有着“东有上海,西有合肥”的野心。2020中国(合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在合肥举行,十年来,首次在武汉、北京、上海三大城市以外举行,其中原因,就在合肥本身。

合肥是江淮汽车所在地,也是被批准为全国首批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城市之一;凤凰网安徽了解到,合肥聚集了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国轩高科、巨一自动化等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30多家,强大的聚合力与合作协同程度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

回到眼下,合肥的汽车行业变革与进步,将会带动更多的行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更大的空间。

“合”风细雨

单一的技术进步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最终要以融合为发展点。随着万物互联的理念不断加深,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单一技术的存在,合肥众多制造业企业正纷纷跻身人工智能领域,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掀起一股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浪潮。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最好的例子便是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它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以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的聚集,实现融合发展、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声谷入驻企业总数已达910家

科大讯飞工作人员正在编写代码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12月4日,中国声谷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业推动、平台建设等开启全面合作,联合攻坚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在合肥,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发展手段,更是为民为“才”的温暖之举。

合肥的人工智能正勃勃发展,正驱动着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也正催生着人才基础的进一步夯实。同时,2020年合肥市也在推进“六稳、六保”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为企业招聘人才拓宽渠道,并提供实质性有吸引力的岗位,帮助重点产业企业引进大批优秀人才

凤凰网安徽了解到,2020年合肥市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链开播多场网络直播招聘会,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共组织我市3575家(次)重点单位分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56所高校举办“招才引智”校园招聘会141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2万余人。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无人驾驶汽车体验区

合肥市长凌云在2021年合肥“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0年合肥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5.6%,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1%。联宝科技率先跨越千亿,中国声谷实现“双千”目标。蔚来中国、欧菲光产业园、神州数码等项目落户合肥;新增3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5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上市公司12家,其中科创板上市7家、位居省会第一。

鸟瞰合肥市政务区

合肥的功与名无需深藏,它与所有城市一样,正经历着城市进化路上的一轮轮大考。

短短几年间,合肥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八个字将引以为傲的产业昭告天下;以“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势头,将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从“制造”发展为“智造”。在产业变革的风雨中,不管是“芯屏器合”还是“芯屏汽合”,合肥一直将城市创新发展的殷殷期望,化作持续逐浪长三角、顺应新时代的源源动力,坚持用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新兴产业的角逐中留下“合肥”印记

来源 | 凤凰网安徽综合

编辑 | 胡友美 文案 | 李爱琪

校对 | 周苗荟 审核 | 王小凡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