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这四个科室医务人员,薪酬最高!

康复人的发展前景如何?在哪里更吃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国医生平均工资多少?哪个科室医生工资最高?

近日,丁香人才发布《2020中国医院薪酬报告》,报告通过对全国93家医院财务部门的调研,筛选出 2830 条薪酬数据,呈现出目前中国医务人员薪酬的真实情况。

全国医院平均年薪 18.5 万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医院平均年度现金薪酬 18.5 万元,其中一线城市平均薪酬25.3 万,二三线城市19.0 万,四线及其他城市12.8 万。

此外,不同等级城市的医务人员薪酬差距较大,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平均薪酬是二三线城市的1.3倍,是四线城市的2倍。

不同职称薪酬差异明显

影响医生薪酬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莫过于职称。数据显示,职称带来的薪酬差别在 30%-50% 不等,且城市等级越高,差距越明显。

以一线城市为例,正高职称的医生是初级职称医生的3倍以上,是中级职称医生的2.14倍,是副高职称医生的1.48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数据说明,越是拥有高超技术和诊疗经验的医生,获得的薪酬待遇就越多。

这也反映出医生是真正靠技术吃饭的职业,医疗行业也对高级人才在薪酬上倾斜明显。

四大科室平均薪酬最高

除了职称,各科室间的薪酬差异也很明显。调研数据显示,肿瘤、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是平均收入最高的四个科室,儿科和皮肤科则相对靠后。

此外,职称越高,各科室间收入的差异也越大。

数据显示:

在正高职称中,薪酬最高的前四个科室分别是肿瘤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内科;

副高职称收入前五名分别为:骨科、眼科、超声科、神经内科和消化科。

而中级和初级职称各科室收入差距则较小。其中,中级职称收入较高的科室为骨科、神经外科、影像放射科、普通内科以及儿科,但各科室间的整体差距不大。

由下图可以看出,康复科真的是排在了倒数啊。

民营医院更青睐高职称人才

众所周知,由于民营医院在医疗服务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往往需要更高薪酬来吸引人才,那么民营医院最愿意为哪些医生付出高薪酬呢?民营医院/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的比值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民营医院更喜欢高职称医生。数据显示,职称越高的医生,民营医院比公立医院多支出的薪酬比例就越多。

而在中级职称中,民营医院给出的薪酬和公立医院基本持平(除四级及其他城市外,四级城市这项比例差距明显),民营医院给予初级医生的待遇甚至不如公立医院。

哪些科室在民营医院更吃香?

那么在具体科室上,民营医院又愿意给哪些科室开出比公立医院更丰厚的薪酬?

数据显示,在正高职称中,民营医院对肿瘤科、康复科、超声科、普外科、神经外科人才的薪酬溢价最多,而在副高职称中,排名靠前的则是肿瘤科、超声科、神经外科和检验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等级越低的城市,民营医院开出的薪酬和当地公立医院相比差距越大,这说明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医院,越需要通过薪水吸引人才,这或许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低层级城市的医生不太愿意离开体制走向市场,一线城市的医生市场思维更为开放。

民营医院收入更“稳定”

此外,对于固定薪酬比例的研究显示,民营医院固定薪酬比例平均在 63%,而公立医院在 47%,丁香人才认为,这说明民营医院以更高比例的固定薪酬弱化绩效工资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此来吸引更多人才。

实际上,固定薪资比例少一直是公立医院医生薪资体系中被“诟病”的部分,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甚至有业内人士呼吁公立医院采用“薪金制”——即固定薪酬,不将医生的个人收入与医院经济收入挂钩,此举也可以有效防止过度医疗。

康复科工资真的这么低吗?

之前有机构基于江浙沪80多家康复机构康复人员的薪资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调查,数据如下:

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出,江浙沪地区,应届毕业生康复治疗师薪资普遍在3-5k,初级治疗师薪资在4-10K,中级治疗师薪资在6-15K。

康复治疗师为何收入差距如此之大?

地域因素

地域经济的实力,会影响康复机构的类型规模、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康复人才招聘与吸引,同时还会影响患者来源以及支付能力等。因此同等的康复机构,上海治疗师收入通常会比江苏的高一些,苏南比苏北地区也会高一些。浙江地区由于近几年开始实行医保控费的政策,康复机构经营能力波动,康复人员薪资政策也受到影响,不展开讨论。

机构因素

值得关注的有三个重点信息:

公立二级以上康复机构(含公立二级医院康复科)由于机构体系完整、临床配套完善、患者病源充沛,其给予康复治疗师的薪资不算很高,但通常比较稳定;并且治疗师在成长过程中(尤其中级康复治疗师考取获得之前)会有较多的临床教学配套与学习平台等无形收益。

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通常由于筹建、扩张的需求,加之内部团队管控不稳定、人员流失率快等原因,其薪资通常会是公立同等机构的1.2-1.6倍之间,造成相对吸引力,并且主要集中在中级职称人员以下的治疗师群体;高职称人群的薪资通常放得更高,但很少有人员纯粹为了薪资待遇去接受岗位。

与传统机构经营模式的不同,自康复门诊部(康复物理治疗中心)形式陆续涌现、资本的进入,这部分机构招募康复治疗师的薪资更具诱惑力,尤其针对工作经验3年到6年间的康复治疗师,如果录取,其薪资是传统机构的1.5倍,但相对于这些机构招聘的外籍治疗师而言,依旧属于廉价劳动力。

个体因素

一个人的收入,并不体现他的所有价值,但却是其所在组织对他态度的客观写照(创始人为做高利润压低自己薪资除外)。同样,一个组织愿意为个人付出相应薪资与资源匹配,也很大程度与这个人的个体能力与贡献有关。

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同,很难对同类型机构同年资的康复治疗师进行“基于薪资收入的个人因素剖析”,但从大范围的变量样本来看,还是跟“学历、职称、年资、岗位、创收能力”紧密相关。同时,兼职担任管理、科研等岗位的人员,既具有相应的额外薪资收入补贴,同时还具有部分影响他人收入的权力。

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对个人创收能力较为看重,通常会按照百分比预定与绩效收入直接挂钩,并不会非常在于整体治疗的质量与治疗师个人综合能力的成长。

新型康复门诊部(尤其是国际型机构),往往在招聘前完成了相关任务沟通与成本测算,因此在招聘人员时对治疗师技能、素养、求学背景、相关资质证明等都有详细的要求,进而再根据任务领取和半年考察观摩时间,来决定最终的收入结构。

定位因素

立场决定价值基础。目前对治疗师的定位上,主要有三种看法:

1、劳动力。治疗师作为康复机构的服务端口,承担着患者客户的服务任务,也是康复机构收入来源的重要生产力。尤其在民营二级以上康复机构,由于机构存活与经营目标的压力,康复治疗师的“劳动力”仪式感会越发明显。

2、粘合剂。由于康复医学在国内发展呈“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其专业水平与知识水平在医疗队伍中并不算很高,但由于该科室的特殊性,融合“医患关系”、促进“临床-康复结合”、创新科研方向与细分临床运用上,康复治疗师作为“医学杂家”的作用就被发掘出来,并且在一些公立机构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3、跨界者。对比国际康复治疗师的明晰分工与规范成长,部分国内的机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探索自我发展之路,尤其在“中国特色”的旗帜下开辟自己的跨界领域,比如“体医融合”、“医养结合”、“慢病管理”等领域大举进入。或者是正视业内水平实际情况,引入或自创相关一些课程,如腰背肌疼痛、盆底康复、XX设备治疗等,“上阵”临床治疗积攒的薄弱,遮掩不了成为“教练”的可能。

4、其他。除在因机构工作获得相关职业薪酬之外,康复治疗师也会有培训授课(康复课程或演讲)、机构顾问(筹备经营或专项技术)、“专家查房”或“技术站台”、产品销售(康复健康相关或其他微商类)、个人上门服务等可能性渠道的收入来源。

所以,一个康复治疗师的收入结构大致为:复治疗师收入=地域因素*机构因素*个体因素*定位因素+其他

END

来源:看医界传媒、丁香人才、海曼康复 康复医学沙龙

编辑: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