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一时兴起搜集到沈城百年来的摆摊图片抚今追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小河沿一带的早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一百年前,盛京皇城内,就盛行摆摊一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市场的小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寺外的市场的格外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0年代,苏家屯火车站里,旅客下车匆匆吃上一口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伪满洲国时期的街头算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侵华宣告失败后,滞留沈阳的日本人不好过,他们常常会受到愤怒的中国人的敌视,生活来源也成问题。

图为946年3月,一群贫困的日本小贩摆地摊,在沈阳街头出售酒精饮料和生活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前夕的沈阳站,兵荒马乱中,也有小贩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人讲述一件趣事:60年代文革的时候,许多人到东行摆地摊,专卖热带鱼(属于封资修)。一日,突然有人大喊“黎明联总棒子队来了”,吓的好多卖鱼人摔了鱼罐子就跑,我连忙从地上拣起两条燕鱼,塞进嘴里鼓着不说话,棒子队漫天撒传单,抡起大棒子一顿打砸,然后上车走了。我赶紧把鱼吐进带的有水的小瓶里,一溜烟跑回家,这件事,兴奋的我好几宿没睡着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卖烤地摊的小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初, 改革开放春风到,沈阳的五爱批发市场雏形就有了——在陆军总院斜对面那条马路边上,各校摆摊子轮番上阵,越炒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80年代末期,从露天的地摊转身,进了大厅、搬入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由地摊发展而成的九路农副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老道口边上的地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年代至90年代,每到深秋,沈阳就会出现抢购秋菜的景象,这算做季节性地摊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000年,也发生过许多令人深思的往事,这里就不再逐一回顾啦……

车轱辘往前转,人要往前看。回顾是为了追忆美好,向前是为了创造美好。

加油吧!努力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美的·瀚堂与名校为邻,与珠江五校实验小学梦田校区仅一街之隔,优质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从小便耳濡目染,拥有超乎同龄人的眼界与视野。琅琅读书声是晨起的闹钟,菁英学子是童年的玩伴。在浓郁的学府氛围中茁壮成长,许孩子一个璀璨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