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南阁水哥

书上曾说,三北防护林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要73年的时间。目的是要治理国土沙化的问题。当然对整个北方的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今突然听说敦煌的防护林被砍出了一个缺口,阳关防线正在崩溃。

难道三代人的防风固沙的梦想要在这一代手中丢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煌,这个自古丝绸之路中原最后的边城又要被流沙给吞没吗?噩梦或许又回来了。

三代治沙

1959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成立。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甘肃地区的荒漠特性,提出更加科学的治沙方法。1963年,阳关林场开始建设,承担着防风固沙的任务。那时候的阳关故城已经被流沙淹没,谁能想到60年后的今天,这里会建成如此规模的防护林带。

这是第一代治沙人的梦想。不要让敦煌变成下一个楼兰。

一场悲壮的治沙征程就此展开,他们在黄沙之中寻找生的希望。

而阳关是这场阻击战的最前线,也是最后的屏障。阳关丢了,敦煌也完了。

所以当时人们很确信,一定要收复阳关,给敦煌一个希望的未来。他们也是这样去做了。

1984年,当时的西德科学家来到甘肃考察的时候,惊喜地发现,那时候的防护林已经卓有成效,风沙被渐渐驯服,他们由衷的赞叹“我走遍了全世界,只有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可是这样的希望在今天却在逐渐流失。当年的防护林正在面临全生态系的崩溃。

阳关林场的介绍中写着,国家公益林面积0.5541万亩,地方公益林面积0.55万亩。而如今真实的情况是,阳关林场葡萄园面积约为1.3万亩,防护林面积不足5000亩。

葡萄之惑

葡萄真的是好东西。能酿造酒也能当水果吃,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高。

但是它有一个可怕的缺点,需要大量的水。

然而敦煌,缺的就是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敦煌的年均气温9.3℃,降水量39.9mm,蒸发量2486mm,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这种条件下种植葡萄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有人却看中了商机。理由很简单,在大面积的防护林的保护下,水土保持更加完整,对于低矮的葡萄种植更加有效。

于是林场开始砍伐防护林,改租给私人种葡萄。

不仅是林场,整个阳关都是这样。

2013年,阳关种植葡萄面积1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9%。全镇销售9000万斤,人均收入1.6万元。这样的成绩在当地已经算不错了。

有的时候脱贫比治沙更重要。口袋里没钱,谁还会想着去防风沙?

这就是现实,我们无奈地看着他们的选择,无话可说。

但是问题来了。敦煌正在变得越来越渴。甚至喊出变成第二个民勤。珍稀的水资源正在快速地流失,敦煌的未来变得更加的黯淡。不仅仅是风沙。

稀缺的水

水有多宝贵。任何一个敦煌人都会说。太贵了。

疏勒河水系对于敦煌人来说既爱又恨。西土沟流域上游地处祁连山西端和阿尔金山东端区域, 长期面临“水患”、“沙害”的双重威胁,区域绿洲外围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可是一旦出现洪灾又让当地人损失惨重。

于是甘肃又提出了“沙漠都江堰”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治沙又治洪的方案

首先,在上游利用洪水带来的泥浆覆盖沙漠区,形成板结层。减少沙漠的自由流动。

第二步,通过侧渗净化抬升地下水位,涵养地下水源,使天然植被得以恢复,达到了生物治沙的效果

第三步,在下游区将渗漏过滤的洪水通过河道收集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在此基础上通过植绿种树,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修建了清洪分离河道21公里,13条多级疏流分洪河道120公里,防护堤坝60多公里,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砂石料1亿多立方米。将上游山区1500平方公里,107条河道汇集的洪水泥石流进行层层调蓄、多级分流、渗滤净化变为可利用的再生水,核心治理区总面积达134平方公里,保护受益区面积达998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上去很美,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供水的不平衡,上游的拦水让敦煌变得更加干渴。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地下水失去了主要的补给来源。这种水资源的不匹配也促使整个敦煌陷入危机。

沙漠又回来了

当防护林被砍掉变成了葡萄园,很多人都预感到,沙漠又要回来。

葡萄园虽然绿意盎然,但周围的荒漠化让人感受到了不同。

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整个阳关镇的葡萄园种植面积从1万亩到1万亩,经历了10年时间;从1万亩到5万亩,用了5年时间;从5万亩到15万亩,仅仅用了4年时间。按照这个速度倒推,至少在2000年开始,阳关人开始从治沙转为致富。

而在那时候开始,防护林的悲剧就开始种下。

“阳关林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生态工程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且恢复代价远远高于破坏生态所取得的收益。”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可是谁也不想戳破。

但是沙漠不会管你这么多,它已经撕开了防护林带最后的防线,朝着敦煌城涌去。

而歌舞升平之中,依旧在拍着胸脯保证,敦煌的沙漠化问题谁能保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