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说起“一二八”淞沪抗战,想必大家都会想到蔡廷锴、蒋光鼐这两位爱国将领。然而,当谈及两位将军所统帅的淞沪抗日部队时,各类史料的说法却莫衷一是:有的记载为“第19路军”,有的则记载为“第19军”。

至于两位将军的官职,则更是五花八门:“19路军军长蔡廷锴”“19军总指挥蒋光鼐”“19军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等等不一而足。如此混乱的称谓,经常把身为读史者的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英雄部队,究竟是19路军还是19军?路军和军又有什么区别?蒋、蔡两位将军的官职的正确称呼又该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蒋光鼐(nài)(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字憬然,在上海率十九路军抗击日本侵略

上图_ 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19路军上将总司令

“军”的由来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一下“军”这一级建制是如何出现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以小站新军为蓝本,颁布新军军制,以镇(相当于后来的师)为平时最高级别编制。

也就是说,没有战争的时候,军队的编制到镇这一级就到头了。每镇的指挥层级、兵员数、装备数都是相对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减。而军则作为战时编制,是依照战争具体情况进行临时编组的,所辖部队并不固定,可以根据战事需求进行增减——这是清政府效仿德、日等国惯例而设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军战士用子弹壳嵌入的“死守”两个字

辛亥革命时,清军组织镇压力量南下讨伐革命军,这批部队即根据需要编为2个军:以荫昌为军统(即军长)的第1军,下辖第4镇全部,第2镇部分编成的第3混成协(即混成旅),以及第6镇部分编成的第11混成协;以冯国璋为军统的第2军,下辖第5镇全部,第3镇部分编成的第5混成协,以及第20镇部分编成的第39混成协。后来,南北和谈,不打仗了,这两个军也就裁撤了。

无独有偶,当时南方革命军也编组了3个军,由杜锡钧、李烈钧、赵恒惕分别担任总司令,也属于临时编制,南北双方一议和同样就都裁撤了。

上图_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图(1917-1918)

从此以后,在北洋政府时期多年的军阀混战中,“军”始终都是作为临时编制而存在,只在战时才有。平时各路诸侯无论兵力多寡,都以师为最高建制。直到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先后组建第1到第5军(当然后期又冒出一堆军来),并明确每军辖3个师、每师辖3个团,军由此成为固定编制而出现。

北伐结束后,军事委员会宣布裁军,原定裁撤掉师以上的各军、集团军、方面军的指挥层级。但这样一来,却引发了各派冲突。大家互不相让,于是又打成了一锅粥,军也就没有能够撤销。于是乎,直到抗战爆发,军一直都是一个规定上是战时编制、而实际上却是平时编制的存在。但不论怎么说,这一时期的军还是相对固定的。

上图_ 北伐军为中国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时期主力军队的通称,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

路军是个什么东东

和军相比,路军从来就不是一个平时的编制。例如大革命时,北伐军就编为第1、2、3共三个路军,分路北上。其中第1路军进军两湖,第2路军进军江西,第3路军进军闽浙。北伐军底定江西后,又将部队改组为东路军、西路军分头出击。这里面的第1、2、3路军也好,东路军、西路军也罢,都很清楚地说明了路军这一编制最初始、最本分的定义。

虽然路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战时编制,但就如同上文所讲的军本来要撤却没撤一样,路军在大革命之后也保留了下来。特别是这时候的军事委员会出于整编部队的需要,改变了路军没有固定编制的惯例,往往将隶属于同一集团或同一派系的部队编入某一路军中,从而使其带有了鲜明的军阀割据的色彩。例如韩复榘的第3路军、何健的第4路军、杨虎城的第17路军等,其下属的各军、各师都是总指挥的本家部队。这些路军不仅编制相对固定,所驻守的地区也往往是固定的。与之相比,那些仍无固定所属的路军,则还是那种临时编制的情况,比如刘峙的第2路军、顾祝同的第16路军等,无一例外都在打完仗后撤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东京日日新闻》关于 一·二八事变的报道

上图_ 《东京日日新闻》关于 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的报道

是19路军还是19军

现在让我们回归正题,来探究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英雄部队究竟是19路军还是19军。1930年7月,为支援津浦方面的作战,蒋中正将同为粤系陈铭枢所部的第60、61两个师合编为第19路军,以第61师师长蒋光鼐为总指挥,开赴山东作战,19路军就是源出于此。但很快,可能是为了照顾第60师师长蔡廷锴的情绪,或者是考虑到人事平衡的问题,军委会又将这两个师编为第19军,任命蔡廷锴为军长,19军也就由此诞生。

上图_ 一二八淞沪抗战军长蔡廷锴亲自到前线督战

可能有人会问:不对啊,这两个师不是已经编为19路军了吗,怎么还能编为19军,难道说19路军下面就只辖19军一个军?还别说,这么说真的是说对了。在当时,一个路军下面只辖一个军的情况算得上屡见不鲜,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比如11路军,长期就只辖一个第15军,所以19路军下面只有一个19军也没啥大惊小怪的。但问题就在于,这军委会或许是为了省事儿,或许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番号了,只能凑活用了,反正不管什么原因吧,他们偏偏对19路军下属的唯一一个军也给了个19的番号,笔者认为这恐怕就是导致各类资料记叙不一的根源所在吧。

上图_ 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战士用高射炮向来犯的敌机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_ 一二八淞沪抗战 的19路军战士

实际上,“一二八”抗战开始后不久,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5军(注意,这个第5军和杜聿明的第5军没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要搞混了)即奉命参加会战,编入第19路军。

因此当时19路军其实是有第5、第19这两个军的部队(实际上,当时第5军无论是从兵力数上还是从装备水平上都大大超过第19军,但为保持低调,国民政府从未承认属于中央军范畴的第5军参战,因而给旁观者和社会大众造成了一种19军独立抗敌的假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资料中只提及19军的缘故)。

但战事结束后,由于第5军裁撤,这才使19路军长期只辖一个19军。假如第5军没有裁撤,而是能够继续存在于19路军的序列里,恐怕今天的我们也就不会被五花八门的相关记载弄得晕头转向了!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华民国篇》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 著

【2】《抗日战争》 王树增 著

【3】《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郭东风 著

【4】《国民党军史》 王晓华 、 张庆军 、 戚厚杰 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