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理类型的85%,而其中70%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欠佳。随着精准医学的进步,很多生物标志物阳性的患者通过靶向和免疫治疗可能有更大获益

NSCLC患者在使用靶向治疗同时是否应该同步使用免疫治疗,如何选择治疗组合?在第六届中国·沈阳恶性肿瘤综合治疗高峰论坛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金波教授分享了他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时,如何选择免疫治疗?专访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金波教授

EGFR突变或ALK融合阳性的NSCLC患者可以使用免疫治疗,但因为单药有效率不高,不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建议在靶向治疗耐药后作为后线治疗联用化疗或抗血管生成药物(IMpower150模式)

众所周知,一些生物标志物例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能够提示免疫治疗的效果。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靶向治疗过程中乃至发生耐药过程中,PD-L1的表达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检测方法,都会影响PD-L1表达的检测结果。患者在此过程中是否还需再次检测PD-L1?目前众说纷纭。

金波教授对使用二代测序(NGS)等技术进行动态的免疫治疗标志物检测比较看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肿瘤样本可及性等因素目前我国临床很难推广,未来液体活检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实际上,免疫治疗的3个主要标志物中肿瘤突变负荷(TMB)、PD-L1都可能出现动态的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也有望起到指导作用。除了这3个指标,NGS技术还能提供更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或许能挖掘出一些目前未知的标志物。

例如一个患者PD-L1高表达,同时合并有STK-11突变,即标志物对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有正向相关(PD-L1高表达)、也有负向相关(STK-11突变)的预测。这时临床医生需要获取其他提示信息来选择更可能让患者受益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考虑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药物来减少这种免疫治疗负向因素的影响。

编辑: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