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 礼义宗》:“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者, 乃凛冽之极也。”意思是说,大寒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时候。所以古人一 直把大寒当作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宋人邵雍的《大寒吟》可谓冷到了骨子 里:“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 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就是说,到大寒节气母鸡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 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 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 最厚,这时就可以采冰贮冰了。

《周礼》上记载,古代还专门设有掌管冰政的官员,叫“凌人”。在大寒的时候,凌人主持斩伐冰块。冰块要贮藏夏天用的三倍,因为到时有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掉。古人在大寒时不仅要贮冰,还要藏雪。把雪密封在罐子里,藏在阴凉处。待到来年夏天,化了雪水, 煎茶,或者烧菜。据说雪水烧的菜,蚊蝇不敢来叮。那时虽然没有空调、冰箱, 但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妙趣天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大寒时节虽说寒至极处,但 物极必反,眼下还是冰雨簌簌,但冰消雪释,坚冰深处春水生。唐代诗人 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这样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 待阳春。”大寒过去了就是春,梅花、杨柳等树木已经等待着阳春的出现了。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人最讲究的春节就要到了,所以,民谚又有“大 寒过了就是年”一说。值此时节,游子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烈。陆游的《大寒出江陵西门》里有一个岁末寒冬怅惘的游子:“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 游子自销魂。”而家中的老人,收拾房子,洗晒床褥,等着孩子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确实会让人觉得心喜意暖,但奈何眼下却是数九寒天,“阶 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这可是真能冻死人的日子。按常理来说,古代 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怕下雪,怕冬天,人们都该本能地避开,在普通老 百姓眼里“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祈 祷寒日早点儿过去。可在文人看来,极寒之下,却有极致的美景。雪后寻 梅,千百年来都被当作“野客之闲情,文人之深趣”,所以他们非但不排斥, 甚至有几分期待。唐代高僧黄檗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这“大寒彻骨”的后头,竟还有这样的惊喜在,悠悠一席梅花香,引得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怪不得连冷也不顾了。

虽有极致的美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倘若一人独处,却也会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还有什么比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谈更让人暖心惬意的?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儿到来。悠悠酒香,淡淡情韵,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义的图画,其间流露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无不让人心神陶醉。

说到饮酒,我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自产生之日开始, 就受到先民的欢迎。不过,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与酒的不解 之缘。摩挲中国的诗词文化,几乎无法绕开这一话题。酒与中国古典诗词 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可分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 文学的一个传统。历代文人骚客畅饮着它,写下了汗牛充栋的锦绣文章、 不朽诗篇。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文人之所以寄情于酒,就是为了在酒中寻求解脱,逃离世俗的羁绊, 进入自由的精神境界。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 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 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 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 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但若要 说酒后作文,李白定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是“诗仙”,也是“酒仙”。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需要有何等的自信与豪放情怀才 能达到同这位名传千古的风流才子一般的境界?

李白好酒,这是众人皆知的,杜甫的一首《饮中八仙歌》便可为证。“李 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太白饮酒一斗,便可成诗百篇,看来酒作为名篇佳作的催化剂在李白身上 作用得尤为明显。李白诗中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 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 的情怀。李白一生非常不得志,宋人责备他的诗中“篇篇有酒”,殊不知, 正是酒使他从尘俗中解脱出来,悟出自由的真谛,造就了他潇洒飘逸的人格, 成就了那么多盛世华章。他把灵魂融进了山水之中,人生有所得就会有所失, 唐诗没有李白就塌陷了一半,而李白没有酒,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没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没有“古来圣贤 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也就不再是李白了。

他寂寞时要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哪怕只有自己和月 亮的影子。高朋满座时要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喝酒三百杯,才能解忧愁,抒惆怅,让生命挥洒自如,有声有色。其实, 酒中乾坤,一半真醉,一半装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但因不遇识才之君,政治上的抱负终成泡影。他 于酒中寻找消除多如青丝般的愁苦的方法,岂非“一醉累月轻王侯”“与 尔同销万古愁”,他且歌且饮,笑傲天下。李白的洒脱、狂放与任性,从 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若褪去他全部醉酒之意的文学外衣,李白其实不过是 一个一辈子不曾长大的孩子。

念起好酒之客,往往不会提及苏轼。殊不知,他的爱酒程度堪称一个“痴” 字,然而,最特别的是,酒之于苏轼,虽得借酒消愁之用,但绝无逃避现 实之效。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酒之于苏轼仍然不是苦闷的象征,而变成 了旷达、恬适、乐观的催化剂。他不比别人少苦难,也不比别人少乐趣, 原因就在于他达观、随缘自适的个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美 酒点燃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火花,激发了他横溢的文艺才华。他既能跨马长啸, 有着“酒酣胸胆尚开张”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干云; 又能闲云野鹤,得“几进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的旷达情怀;更有细腻之心、豪放之情,谱一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千古名篇。

酒当然也不是男性的专有,即便是在古代社会。女性文学与酒结缘, 使女性能在其精神世界畅游,在其作品中流泻满腔情思,印刻生命的痕迹, 在李清照这位宋代才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她因在酒中寻找寄托不得而孤独,又于酒中享受到孤独,后 终日孤独,以酒为伴,借着醉意书写她悲戚的一生。“世间何计可留春?”“唯 有,清歌一曲倒金樽。”

一壶浊酒,千古心思,让所有的情感都化解在这杯酒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