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看看企业家对于青岛市,以及各区市的建议。有些说的不一定全对,但是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市区、单位的确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以下内容来自青岛日报,请大家看看是否有可取之处。

预设结论,调研报告成为文件附属品

前几个月,我收到一份来自青岛某部门的邀请,做一份专项经济调研方案。为完成这项任务,我邀请该领域几位著名专家,不仅做足案头工作,还亲自到青岛实地调研。

方案编制过程中,调研组有一个问题不吐不快。调研报告要解决的是什么区域适合做什么产业,它的结论应该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科学做出评判。

而在具体的编制过程中 ,某个部门出台的文件,或者某个政策,占据的权重过大,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充当评判的标准,让调研报告反过来呼应文件、政策 。

这样搞调研报告,路子正好是反向的,也失去了调研的意义。

——上海某机构负责人

检查频繁,整改意见分多次提出

对企业的消防、安全生产等进行检查是有必要的,但应当评估一下,如果不属于高危或者污染行业,用工较少,风险没那么高,是不是可以考虑减少检查频次?

比如安监这块,大概每两个星期就来我们工厂检查一次,与我之前待过的广东相比,频率高出不少,是不是可以一两个月检查一次。

其实我们安全方面做得不差,该有的安全门、烟感、安全锤等设施都配置到位了,可能细节上没有那么完美。以无尘车间为例,出于密闭性考虑设置两道门,不可能跟一般工厂车间一样一推门就开。

每次来人检查,我们都要安排人员接待,正常的生产有时候会受影响。另外每次来总是会提出一两个新的整改意见,能不能一次全部提出来。建议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针对低风险企业适当减少检查频次。

——某外地来青投资企业负责人

场景开放,政府还应多牵线搭桥

青岛场景开放一年多,吸引了科大讯飞、华为、商汤等很多知名软件企业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来进行对接、开展业务。

这对青岛软件产业来说是件极好的事儿,有了更浓厚的产业氛围、有了更多技术和人才集聚。不过,招来“女婿”的同时,也不应该忘了“儿子”,而是应该以此为契机,搭建这些企业与青岛本地企业合作的桥梁,带动青岛本地软件企业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南方城市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之前在江西有一个项目,就是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当地企业一起合作的,我们能赚到钱,当地企业也能从我们的技术和项目经验中学到东西。

青岛也可以在这方面多考虑考虑,让更多企业与这些知名头部企业合作,在技术、人才、经验上加强交流,推动本地软件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青岛某软件企业

人才公寓,指标能否直接给企业?

在人才引进上,不要唯学历唯资历,多给企业一些自主权。比如人才公寓,现在在青岛申请人才公寓有一些硬的条件,实际上真正符合条件的人才不缺那样的房子,想住人才公寓的又够不上条件。

我们现在就面临这方面问题,从外地招了一批人才,他们没有条件一来青岛就买房,帮他们租房子落脚特别牵扯企业精力。有些招才引智政策可以换个视角,站在企业角度上研究,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贡献度,把人才公寓的使用权、租赁权指标下放给企业,这样我们去外面引进人才,就能直接承诺提供公寓。

企业与城市在吸引人才上是相互促进的。好比阿里在杭州、华为在深圳,一个好企业能成为城市吸引人才的磁石;城市把一些要素资源给企业,像人才公寓等等,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创业的活力。

我最开始在深圳创业的时候,住的就是月租800块钱的人才公寓,正常市场价要五六千块。邻居是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我们这帮人住在一起,公寓定期还有沙龙活动,创业氛围非常强。

——青岛某中小企业负责人

据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