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沙孟海先生诞辰120周年,沙孟海先生的书法风格以古朴雄强,壮阔豪放而著称于世。先生一生勤于创作,无数大作流传于世,甚至能流传千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灵隐寺

在他众多经典书法作品中,最有名的、广为大家所称道的,当属先生为杭州灵隐寺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

类似于寺院、亭台楼阁、高大建筑的题匾,像寺院的“大雄宝殿”一般是楷书、隶书或者篆书写成,以显庄重古朴。而沙孟海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却不同于别人,却打破常规,用草书一挥运书写,虽是草书,他的高妙之处在于,既有草书流畅灵动,却不失厚重庄严。四个大字笔法遒美厚重,结体非常的严谨,笔势在流动,整体却给人一种安静肃穆的感觉,因此为人所称道。这个四个字从内容到悬挂的环境已经引人注目,是难得的榜书大字,然而它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大雄宝殿”四个字是沙老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沙老在56岁的时候书写完成的,后来在沙老85岁高龄的时候又写了一遍。这不禁让人疑问了,挂在那里好好,受万人瞩目,为什么如此高龄了还要写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孟海先生

且看我们娓娓道来,过程是这样的。据说,在那个非常时代,沙老的哥哥被划为右派,受此影响,有人就把落款沙孟海的挖掉了,保留四个大字。后来柬埔寨元首参观灵隐寺时,看到四个“擘窠大字”甚是雄伟,就问“这字出自谁之手笔,怎么没落款呢?”。

陪同人员随口就说是“昔人所书”,事情就这样敷衍过去。但是在这样庄重的场所题匾怎么会没有落款呢,作为书法人我们应该了解缘由。

关于此匾的创作过程,沙老在他的一篇《耕字记》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说:“我只得用三只楂笔扎起来,铺纸地面,移步俯写,勉强应付。我对别人说,我写此匾是如牛耕田也!我原来没有题写这个名款,现在让我加题年月和姓名上下款。我写这块匾的时候,时年56岁,自己也不认为很满意,但有人认为得唐代李邕的骨法,我听了十分惭愧!”

沙孟海书法

后来,相关人员找到沙孟海,要他在原来的匾额上再补上落款。鉴于之前这段历史,估计沙老心里不是很舒服,没有答应补写,反倒说:“要么重写一块,名字就不补了。”此事就搁置起来了,只是以集字的方式,在匾额上加了“沙文若”三个字,但这并不是沙孟海先生亲笔写的。直到1985年,大雄宝殿重新整修,沙老再次被请到大殿前,重新书写一块,此年沙孟海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现在我们在灵隐寺看到的“大雄宝殿”匾额就是沙老重新书写的。

沙孟海,被誉为“海内榜书,沙翁第一”。他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其书法无论篆、隶、楷、草、行,在中国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创造出具有阳刚美的“沙体”书法,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如黄钟大吕,响遏行云,使他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题榜名满江南的“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对书学、印学和金石学等方面均有颇高造诣,篆刻曾受大师吴昌硕指点,他是划时代的书法大家。

沙孟海自幼爱好书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犹求不已》一文中说,“14岁父亲去世,遗书中有一本有正书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书圣教序》,我最爱好,经常临写。”沙老从十几岁就浸淫于中国书法,功夫深厚,又得到大师们指点,再加之勤奋,一生笔耕不辍,在书法史是要重重写一笔的人物。

沙孟海书法

作为书法家,技能功夫是不能或缺的,这是成为书法家的一个方面,文化艺术、气魄、胸襟等综合修养,才是组成书法大家的必要条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精神修养的影响恐怕更大。沙孟海先生跟从书画大师吴昌硕学篆刻,篆刻得到吴昌硕的指教,胸襟更开豁,眼界也扩大了,这是受到大师的影响。

沙孟海对康有为的学问非常钦佩,羡慕康有为碑体擘窠大字,在上海时曾在别人的介绍下拜访过康有为。这次谈话,让沙孟海对学书的理解得到了升华,认识到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写得和古人一模一样,关键在于学习中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孟海书法

沙孟海诸体皆能,以行草书为最佳,特别擅长写擘窠大字,他的榜书以气势取胜,并且笔画精到,结体遒美厚重,洋洋洒洒有正大气象,观之震撼。

榜书,并非简单字体放大,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书写形制,笔法、墨法一个不能少,不仅需要力量,还要有开阔的胸襟。康有为说:

“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

榜书之难就是难在一个“大”和一个“势”上。写书法的朋友都知道,越大的字越难写,不仅要写出雄强的气势,单靠笔法的精湛难以支撑,对书家技法之外的心胸学养要求很高。而在沙孟海这里呢,好像是越大的字他越能体现出那种雄强的气势,这一点世人皆佩服。

技法的精湛,气势上的雄强,要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不是一日之功,沙老终其一生积淀学识的自然体现。沙孟海先生榜书大字“展得开,站得住”,其功夫是深厚的魏碑为基础,他注重书法骨法用笔,章法多变化。

纵观沙孟海的一生,书法之外的知识涵养也成就颇丰,可以说正是这些学养的积淀才成全了沙孟海书法的正大气象。在沙老诞辰120周年之际,他勤恳治学的传统,为书法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都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书法艺术创作,沙老用自己的笔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注入自己的灵魂,作为书法艺术教育先驱之一,认为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其背后需文化做支撑再能走的高、走得远,在书法教学上注重学问。

研究生们的合影

其实,沙孟海先生一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是太带出来的建国后第一批五位十分专业研究生,分别是:朱关田、祝遂之、王冬龄、邱振中、陈振濂。是作为书法教育先驱之一,对中国书法的巨大贡献。如今,五位当初的研究生,在中国书坛上各自的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著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都成为领军人物,这大概就是书法的传承吧。

以至于这种传承在沙老的研究生邱振中心里根深蒂固,有这样一件事。有青年书家曾多次问邱振中先生,从事书法创作好还是从事书法理论好,邱振中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不止一次告诉他“多读书”言外之意无论做哪一样都要先做学问。

后话

关于沙孟海先生针对五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向问题,给刘江先生写过一封信(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约1978——1979年),信中所谈几点书法学习的意见,对我们现在还是很有启示意义的,沙老多点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附后以飨书友。

附沙孟海信札

刘江同志:

各位想可回校,行万里路,收获一定很多。我因患膀胱癌来北京就首都医院诊治,估计暑假前不能回校,深为抱歉,鉴于此次全国书展与座谈会的倾向,书法篆刻应重视传统,这与我们平日主张是符合的,说明群众意见是正确的。现在我对五位同学(注: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邱振中,陈振濂)学习研究上想到几点小意见:

1、全国书展评选上注重篆体的正伪,这是对的,古文籀篆变化繁多,我们学习,主要应抓小篆。对小篆的形体结构,必须下一番切实功夫,及早打好基础。我上次建议做《篆诀》注释,或可着手进行。五人同往或逐段分工,可商量一下,这工作可包括暑期在内。

2、听说全国书展正楷极少,我们对正楷功夫应加以重视,是否各人就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典型作品中选取一﹑二种经常临习,这也是基础。所谓典型作品,应将刻手不佳的碑版除外。刻手不佳的碑版非无可以取法之处,但只供参考,不作为正式临习对象。这也许是我的偏见。

3、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章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仅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

4、学问是终身之事。学校规定研究时间只短短两年,希望在两年中打好坚实基础。一方面多看多写,充分了解字体原委变迁,博取约守,丰富自己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还必须及早学会阅读古书能力,查考古书能力。这里所谓古书,不仅仅限于直接有关书法的书。阅读能力,请听听章祖安先生的意见。查考能力,我感到最好注意“目录学”。康南海勉励后生做学问,先看看张之洞《书目答问》(此书标名张之洞,实是缪荃孙代笔)。各位如有兴趣,也不妨看看《书目问答》,全面了解古书类目,对今后做学问有不少帮助。

5、凡为学问,贵在“转益多师”。各位研究学习,第一要虚心。我们几个人多少有一日之长,趁现在集处一堂,可以共同研讨,同学之间也各有短长,可以互相切磋。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古是指古人的长处),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潘,陆二先生创办这个专业,有远大的理想,可惜他们已不在人间。现在书法专业只我们一校,国家赋予的任务甚重,我们要特别珍重。

以上意见是否存当,请你和诸,章,诸先生指正!

我因病床还未补上,在家等待,大约明后天可住入。驰想南天,家书代面,信手拾牋,只供参考。

此问各位先生各位同学近好!

沙孟海 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