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欢团(霍光武)

安徽学习平台

作者:霍光武

欢团,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大公圩地区春节期间必备的过节食品,就是用现炒的炒米和着糖稀搓成的一种米团,圆溜溜、白净净,更因为寓意“欢欢喜喜”“团团圆圆”,是乡下过年迎来送往的首选馈赠佳品。记得民谣歌曰:“拜年拜年,欢团向前。”

欢团圆圆溜溜,味美可口,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制作起来却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入冬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选上等的糯米或者粳米,淘米洗净,在铁锅里蒸煮成米饭,散开,盛在竹匾里阴晾半日,然后搬到室外,在太阳下晒连续好几天,直至晒干、晾脆,再搓碎成米粒状。这道工序农家俗称“晒阴米”,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腊月过半,糖坊师傅就忙碌起来。隔壁张师傅家,祖传糖坊手艺,东家请,西家邀,几乎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搓欢团,做炒米糖,张师傅忙得不亦乐乎。

搓欢团程序繁杂。首先是炒炒米。这可是个技术活,要掌握好火候,先把铁砂放到大锅里加热,适时把阴米放进锅,用木铲不停地翻动,直到阴米粒膨胀开来,再用竹筛子筛过一遍。

接着是熬糖稀。把糖稀倒进铁锅里加热,然后把香油、砂糖等佐料倒进锅里,边加热边用锅铲在大锅里面使劲搅拌。张师傅不时用铲子提起来看看糖稀的色泽,等到糖稀熬好,便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炒米倒入热锅里,与糖稀一起搅拌均匀,直到炒米有黏性。张师傅用浅口酒杯舀出米团坯,握在手中,搓成比乒乓球稍大的炒米团。

搓上七八个炒米团,依次平放到削好的毛竹片槽里,再用两片毛竹槽上下一夹,使劲地来回搓。这可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需要用力均匀。直搓到欢团又圆又紧致,然后往竹匾里倾倒。张师傅手握搓筒,腰微微弓着,随着手臂的一来一往,身体悠悠地摆着,像扭秧歌舞一样。圆溜溜、香喷喷的欢团便从竹片槽里欢快地“蹦”到竹筛子里面。

欢团的大小可以适时调整,婚嫁喜事还可以特别定制,就是在欢团上面撒上可以食用的色素斑点。

“咯吱咯吱”,清脆悦耳,啃两口欢团,口留余香。因为形象滚圆可爱、洁白如玉,又脆又酥,欢团是孩子们的上好食品。牙口不好的老年人用开水泡了吃,香甜浓郁,也别有一番风味。迎来送往,欢团自然是极好的馈赠佳品。如果能把欢团存储在米缸里,把缸口扎严实,用炒米护着,欢团可以吃到来年的清明时节。

如今,各种糖食果品越做越精致,花样也越来越多,大街上、超市里,随处可见。欢团一时却少了踪影。

腊月里回家,看到张师傅挽着袖子靠在墙边晒太阳,以往一到年关忙得不可开交的大师傅,如今成为大闲人。唉,看来搓欢团、做炒米糖这门手工技艺就要渐渐失传了。

晒阴米,炒炒米,熬糖稀,搓欢团。浓浓甘甜,甜不过当年啃欢团的味道。淡淡清香,香不过儿时过大年的滋味。

欢欢喜喜行好运,团团圆圆拜大年。期待着有朝一日,欢团能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

(作者: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八中学西校区 霍光武)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八中学西校区

责任编辑:赵子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