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英国在新年伊始就来了个“开幕雷击”。2020年1月31日,英国脱离欧盟过渡期正式结束,也就是说从2021年1月1日起,英国正式失去欧盟成员国身份、成为欧洲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孤家寡人”。对于这场长达五年、历经三任首相的“分手大戏”,英国首相约翰逊称之为“新时代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英国脱欧实质上是英国失去对欧洲干预能力、并在美国和欧盟之间被迫“选边站”的体现,说得更直白一些,英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自主性进一步遭到了削弱。对于这点,人们不禁诧异: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怎么混到了这步田地?而事实上,英国当今的窘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参战国家最多、波及范围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的战争。毫无疑问,这样一场战争对世界秩序的颠覆和重构也是极其彻底的,由反法西斯同盟催生的联合国成为了二战后唯一覆盖全球的国际性政治组织,而英国也因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表面的胜利之下,却难掩帝国陨落的无可奈何。

1949年纽芬兰自治领加入加拿大联邦之后,加拿大实质上正式成为独立国家,英国失去了对其规模最大的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1950年印度宣布建立共和国,英国在亚洲和印度洋周边地区的统治宣告彻底终结。自此,英国除在北美洲和大西洋上仍然保持一些海外领土以外,仅剩下迪戈加西亚和皮特凯恩群岛两个实控的海外领土(不计其他战后独立和归还原主权国的殖民地)。尽管英国名义上仍然是英联邦的盟主,但英联邦本质上是英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虽然仍可以视为英国对前殖民地施加影响力的象征,但已经没有控制力方面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控制范围的丧失,国际地位的下降对英国来说是更显著的损失。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国际统治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显著下降,但在二战前仍然是决定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其国际地位无可替代。但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呈现了雪崩式的下降,这一方面与自身控制范围的缩减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取决于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冷战体系对欧洲的控制。

前者不难理解,后者则有点绕弯子——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欧洲其他殖民国家的较量,而在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彻底将欧洲划分为两大对立阵营,并首次出现了欧洲由美国和苏联两个非欧洲国家(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来说,苏联也不能算欧洲)控制的局面,这在根本上动摇了二战前由欧洲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覆巢之下无完卵,虽然欧洲其他国家丧失殖民地看似会让英国捞到好处,然而世界殖民体系本来就是各个殖民国家共同构建的旧国际秩序,虽然各国之间有矛盾冲突、军事斗争就没停过,但实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哪有其他殖民国家倒台却让英国一枝独秀的道理。

事实上,如果不从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角度考虑、而单纯从战后国际秩序和国家利益方面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其说是英国的失败,倒不如说是海洋国家败给了大陆国家。二战后相比于英国,失败得更加彻底的另一个国家是日本,该国不但在战后失去了相比其他殖民国家本来就相当薄弱的殖民地,而且本土遭到严重打击、产业结构遭到重创,并被迫被纳入战前预想的主要敌国美国的亚太体系之下。

除此之外,相比于英国,日本还因为属于法西斯阵营而成为战后国际秩序中新的“薄弱环节”,不但永久丧失了成为战后唯一的国际秩序权力机构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的机会,甚至国家机器自身都难以实现正常化。

相比之下,德国虽然同样被排挤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之外、同属非正常国家、甚至一度分裂,但早在东德、西德分别被纳入华约和北约体系后德国就事实上恢复了军事正常化,在统一后则因其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而恢复了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和控制力,这些方面显然都不是日本所具备的。因此,不难看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中岛国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的损失,远比大陆国要高得多,这个问题事实上不难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但相比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主要参战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军事斗争水平也更高,而军事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加剧了军事冲突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相比于20世纪初呈现了几何级的增长,这就导致在战争中掌握更多资源、并具备更强的资源到产品转化能力的国家,与劣势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这一领域,在相近的技术能力条件下,海洋国家相比于大陆国家恰恰处于绝对劣势——海洋国家资源产地分散在世界各地,本土则因地域范围狭小难以集聚现代工业所需的各领域资源,这就导致海洋国家在产品生产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其资源向产品转化的速度因运输距离远相比于大陆国家更加漫长,反过来为了维持海上交通线还需要将大部分力量集中在海洋交通线维持上、削弱了本土作战能力和进攻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到英国而言,英国虽然是二战期间工业技术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但技术上的领先无法弥补资源产地分布上的缺陷。英国对德宣战后,其海上运输线受德国海军潜艇威胁十分严重,这明显干扰了英国的战时生产能力。为尽量确保生产能力不受帝国攻击而损失、并缩短与大陆国家在物资调运方面的时间差距,英国将一些武器装备和军需生产交给加拿大、甚至让美国“代工”,这才让英国勉强维持了最基本的反击能力。

但反过来说,这却又增强了北美的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拉大了英国同北美的差距,换句话说就是“死得快”和“死得慢”的区别。对于这种局面,英国人并不是没有清醒的认识,但当人类社会随工业革命的变革出现新的资源与生产结合方式后,传统的殖民地体系不但没法创造效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烦,进而也成为压垮老牌强国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