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往往能给予科学灵感,而科学和科技也经常表现出艺术上的美感。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觉得历史上有哪个人物,可能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

我猜测回答里面必定有达·芬奇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大家都看过达·芬奇学画鸡蛋的故事, 大意就是达·芬奇刚开始学画,他的老师韦罗基奥让他画鸡蛋,画了整整三个月。

达·芬奇就特别不理解,问老师为什么要一直画鸡蛋。老师就告诉他: 「世上没有两个鸡蛋是一模一样的,我让你画鸡蛋,就是为了让你打牢基础。」

达·芬奇到底画没画鸡蛋我们不确定, 这故事是年轻人的第一碗鸡汤倒是没毛病。

毕竟达芬奇作为一个超级天才, 除了是一名画家,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造诣之外,更是一名博学家,在包括建筑、生理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有显著成就。

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全才, 疑似穿越者,列举涉猎领域仿佛报菜名一般的男人,把他作为「努力」的典范,确实太看得起我等凡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芬奇在他祖父的花园里长大,从小就表现出对于绘画的天赋,同时对文学、数学这些学科也非常感兴趣。

要说达·芬奇为什么会涉猎如此广泛, 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应该是重要因素。只有近乎偏执的好奇心,才可能驱使一个人在如此多的领域都有建树。

虽然说画鸡蛋是假的,但他的老师韦罗基奥对他影响很大应该是真的。14岁的时候,达·芬奇被他爹送去了佛罗伦萨的韦罗基奥那里学画画。

韦罗基奥自己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很浓厚。按理说韦罗基奥也是个天才,只会没想到会收到比他更天才的达·芬奇为徒。

1476年两人一起创作《基督受洗》,据说左下角的两个小天使就是达·芬奇绘制的。传闻在当时,达·芬奇就展现出了比老师更杰出的绘画能力,韦罗基奥发现在绘画上已经教不了这种天才,于是转行搞雕塑去了。

达·芬奇除了在韦罗基奥那儿学习了绘画和雕刻外, 还开始涉猎科学研究。

韦罗基奥提倡研究数学和透视, 还坚持让所有门徒学习解剖, 以至于让达·芬奇成为解剖达人, 一辈子解剖了30具尸体, 留下无数严谨到变态的人体手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那幅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 在当年很火的小说和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开头里, 卢浮宫的馆长在临死前, 就把自己脱光了摆成维特鲁威人的样子。

同为馆长, 我是不会脱光的。

维特鲁威人 算是达·芬奇对多年研究解剖和人体比例的总结, 命名来自于古罗马的建筑学家维特鲁威。 他在著作《建筑十书》中 对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论述 显然启发了达·芬奇, 让他把人体美与数学几何联系了起来。

解剖学可以说是达·芬奇拉近科学与艺术的一个象征,其实也是达·芬奇观察世界的方式—— 他所描绘的东西, 都建立在自己深厚的研究和学识之上。

达·芬奇之所以被看作穿越者, 其实并不只是他的成就多寡问题。 的确,他的才能远高于现代人, 随便一个穿越者穿到15世纪的意大利, 别说变成达·芬奇, 单完成达·芬奇技能树中的一项, 就已经算成功了。

真正让他看起来像穿越者的,是他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

在中世纪黑暗年代的尾声, 西欧人民的思想还被禁锢在天主教的神权中, 艺术多数时候也是为宗教服务, 教会不可侵犯, 一百年后的伽利略还要被按着头承认错误。

在一个多数人 用神秘主义去解释一切的年代, 达·芬奇却选择了通过经验主义的手法,用逻辑去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所以你能看到, 达·芬奇不仅仅是为了画画去画画, 而是在观察世界, 再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来。

所以在积累了海量的解剖经验后, 达·芬奇发现了血液循环, 推测了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 在生理学、医学上做出了结论, 而不是仅仅把人体画得更像。

同样的,通过各种观察、总结, 以及对数学和建筑的研究, 达·芬奇设计出了许多超时代的发明。 比如水下呼吸装置、陀螺仪、 机关枪、飞行器等等, 甚至结合自己的解剖经验, 希望做出机械化的人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业革命之后, 分工带来的效率 让人们意识到建立专业学科的必要性。 随着每一门学科的更加深入, 现代想要出现 像达·芬奇这个级别的博学家的概率, 已经非常小了。

因为分科, 现代人会下意识将科技看成理性, 艺术看成感性,两者水火不容。 但在文艺复兴时期, 科学与艺术之间并没有互相排斥, 达·芬奇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说科学和艺术并不是毫无关系,相反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相互扶持。艺术往往能给予科学灵感,而科学和科技也经常表现出艺术上的美感。

虽然现代很难再出现达·芬奇这样的全才, 但是确实有一位 设计横跨建筑、产品、雕塑三大领域, 被称为「当代达·芬奇」的设计师, 他就是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托马斯·赫斯维克 算是跟上海很有缘分的一名设计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竞标, 托马斯·赫斯维克的种子圣殿 就力克扎哈在内的世界顶级建筑师, 脱颖而出。

他的设计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不是单纯建一栋建筑, 里面再摆放展品, 而是直接用展品去做建筑。

英国馆的外形就像毛茸茸的蒲公英, 它是由六万根 7.5 米的亚克力管制成的, 并且还可随风摆动, 这种奇妙的视错觉为固定的建筑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有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圣火台、陀螺椅等等, 近年来最火爆的 大概是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的容器(Vessel)。

容器一经建成就成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Instagram被网红疯狂打卡。

有人会觉得, 像Vessel一样的建筑也大可不必, 似乎建筑更应该注重的是功能性。

这可能因为我们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近些年来非常奉行实用主义。所以整体来说, 我们往往比较轻视人文艺术。 即使是在制造行业, 我们很多企业相对也不太注重设计, 东西能用,便宜,似乎才是王道。

对此我有一个简单的结论。

现在有个说法叫 「一代学工科,二代学金融,三代学艺术」 。说白了就是一代挣钱拼温饱,二代积累财富,三代追求精神。

这里并不是说艺术就高于工科或者金融,但似乎艺术 就是人类词汇里的最高评价。

当我们惊诧于一件科技产品, 如此完美和超乎寻常,比如当年乔布斯第一次从牛皮纸袋里抽出Mac的那刻,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声: 「简直是艺术。」

低俗点讲,人类就是视觉动物。或许审美有高低不同,但不妨碍每个人都喜欢自己心中美的事物。托马斯·赫斯维克带来的美感, 就是有价值的。

前两天受智己汽车的邀请, 参加了他们在上海的新车发布会。 托马斯·赫斯维克就是他们的合伙人, 参与到汽车的设计中。

在汽车领域, 作为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的汽车设计经常被吐槽难看。

这当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起步晚, 汽车设计教育跟设计强国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

再者这也跟我们前面提到, 多年来更注重实用而轻设计有关。 可能经常一个项目里, 都是工程师说了算, 而不是设计师说了算。

加之一家公司设计师队伍良莠不齐, 又受制于工艺问题, 设计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发挥, 时不时还会出现「借鉴」过度的现象。

汽车的工业设计、品牌塑造,是汽车能否高端化的必经之路。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逐渐来临,这个差距让国产汽车有了新的机会。

我不喜欢弯道超车的说法, 因为两百年的差距也不是瞬间能填平的。 但新能源无疑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一次小小的,可能重新洗牌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 大力扶持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原因, 即使上海有了特斯拉, 上汽和张江高科依然携手投资了智己。

就像现在有种说法, 智能汽车其实是加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是智能手机的自然延伸。 手机是如何从传统的便携式电话、通讯工具, 转变为如今每天不离手的第二大脑, 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的转变, 或许也会如此。

智己汽车认为,决定未来汽车差异化的,一定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因此才会和猪子寿之、 托马斯·赫斯维克这样的艺术家合作, 来改造智能汽车的交互体验。就像苹果手机依然强势,但在硬件层面,早已不占优势了。

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还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 就是两者都受制于电池技术的突破, 因此在这个核心硬件上, 拉开差距小了许多, 或许软件才是突破口。

智己通过人文艺术的角度去看待智能汽车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思路。就像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 不仅仅是艺术的爆发, 而是一种思潮的解放。 这种思潮,间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宗教的改革。

很多时候行业的改变,就是需要一次文艺复兴,需要一些理想主义,需要思维上的改变。

我之前在朋友圈就看到有位小伙伴就说, 他自己就是搞科学技术的。 那搞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以后呢? 就是空余大把的时间。 这个空余的时间, 很自然就去研究人文艺术了。

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 就像爱因斯坦说: 直觉思维是神圣的礼物,理性思维是它(直觉)忠实的仆人,而我们现在却创造了一个社会——它给「仆人」以荣耀,却忘记了自己神圣的礼物。

就连理性如谢尔顿, 在《生活大爆炸》里教佩妮物理时,对物理的描述也是诗意的: 那是大约公元前600年一个暖暖的夏夜,你刚在附近集市买完东西,你抬头望着夜空,你似乎看到有几颗星星动了动,于是你把他们叫星体或漫游物……

科学与艺术,本就是双生的。

B站:IC实验室

进一步了解并加入Insight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