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源于骨髓浆细胞发生病变,又因会侵犯全身许多部位,因此称为「多发性骨髓瘤」。这些产生病变的骨髓浆细胞会干扰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并且分泌不具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堆积在身体各器官之中造成类淀粉沈积,影响肾脏功能等;多发性骨髓瘤也会造成蚀骨性病变。因此最常见的四大临床表现为:高血钙、肾功能病变、贫血及骨痛骨折等。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癌症,它侵犯全身多处骨头引起疼痛,因此称它为「多发性」的骨髓瘤。据癌症登记数据显示,好发于60至70岁老年人,男多于女。

常见四大临床症状,一、病理性骨折:因骨头被癌细胞破坏穿孔,稍微碰撞就断。二、蛋白尿:小便泡沫多,久久不散。三、贫血:头晕、目眩、轻微运动就喘。四、高血钙:口渴、多尿、体重减轻、意识混淆。

在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率在血液恶性肿瘤中仅低于恶性淋巴瘤及急性骨髓瘤;由于癌症的分期与病患预后息息相关,可惜的是,病患若已出现前述四大症状,几乎已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不过,也有少数病患是在健检中发现血中蛋白质异常而进一步检查,这时则多属第一期,预后相对较佳。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标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标,主要为延长存活期。约二十年前,多发性骨髓瘤的第一期的存活率约平均五年、第二期约二至三年、第三期仅半年至一年半间。但近十年因新药物发展与治疗方式不断精进,已拉长整体的存活期,目前第一期已可达十年以上,即使是治疗最困难的第三期,也可达三至五年。对于平均发病年龄约六十五岁的病患来说,若能拉长十年存活期,就已经接近一般人的平均寿命,值得欣慰。

在治疗上,多发性骨髓瘤的第一线治疗方式称为「引导型治疗」,目前以合并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加上类固醇等三合一药物为主,治疗期约四至八个月,即可让病患进入稳定状态,达到全部或局部缓解。接着可视病患体质状况决定是否进行高剂量化学治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相对于十年前,采用三合一药物的引导型治疗,因没有化疗的副作用,绝大多数的病患承受度都高,即使是高龄病患,仍有不错的治疗效果。此外,在第一阶段引导型治疗结束,或者于化疗、干细胞移植手术结束后,临床仍会单独使用免疫调节剂当作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若不幸复发,则需进入第二线治疗,这时则可选用上述类型的新一代药物做二合一或三合一的组合使用。至于药物的介入时机,则考虑病患是否再度出现四大症状。但也有医师认为,若经评估病患属于高风险复发族群者,定期回诊可在症状仍未出现时,一旦发现M蛋白逐渐升高,就先给予治疗及早处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药物的组合使用仍会考虑健保给付,多数医师会在第二线情况下,是采用现行健保给付的第二代免疫调节剂并用类固醇为主,但如今健保已积极评估开放新药物如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单株抗体类药物的给付,期望好的药物能拉长病患的存活期。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

以现行治疗目标来看,若病患做完第一线三合一引导式治疗,接着做干细胞移植或化学治疗,再使用免疫抑制剂做维持的话,一般稳定期可达三至五年;若复发采用目前的第二线或第三线药物治疗,已可拉长整体平均存活期约八至十年,治疗效果与国外趋于一致;预估未来新药加入后,存活期将更拉长,不啻为病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