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从中华门的门洞看天安门,中华门在1954年时被拆除。

历史的照片是黑白的,不代表历史是黑白的

北京建城史3000余年,建都史800多年,但有影像记录的历史不过是从1860年左右才开始的。

几十年后,清朝覆灭,中国进入了新旧交叠、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北京作为清朝和北洋政府的首都,就处于这个时代旋涡的中心。

那时的北京,或许就是浓缩的吾国吾民,今天,让我们用一张张手工上色的黑白老照片,带你去看一看那个已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老北京。

老北京的城

说起一座城市的记忆,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城墙和城门,就比如北京的俗称“四九城”,说的就是紫禁城和北京内城城门的数量。

北京的城,不仅仅只有“四”和“九”,这种称呼的“完全体”是“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一共27座城门。在清朝灭亡后,这些城门以及它们之间的城墙已被逐渐拆除,如今剩下的只有禁城四门、天安门、正阳门(前门),以及德胜门的箭楼和重建的永定门了这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铁路从崇文门前通过,终点是正阳门火车站。

正阳门箭楼,是北洋时代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1915年至1916年,北洋政府在修葺这座箭楼时,为各个箭窗增加了罗马式白色弧形华盖,又在城墙上加盖了白色汉白玉栏杆围出的平台,中国在慢慢向世界靠拢,这座箭楼就是这一趋势的写照

▲ 维修中和维修结束的正阳门箭楼。

无论是内城九门,还是外城七门,今天的北京人都很熟悉。看看地铁线路上的车站名吧,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朝阳门、阜成门等等,只要坐几次二号线,就都记得了。

“禁城四”的名字同样大名鼎鼎,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入口或出口,这四个门,尤其是前两个,只要来过故宫的人都会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暮色紫禁城。

至于皇城七门,很多人就不太熟悉了。其实这七个门中,有一座比其它的26座城门都为知名,那就是天安门。与天安门相对的,是地安门,然后西有西安门,东有东安门,这三个门,现在都只剩下相同名称的街道了。

▲ 从鼓楼上看地安门和景山。

皇城除了这一圈,在天安门前还有个“广场”,广场上又耸立着三座门,分别是位于今天毛主席纪念堂位置的中华门(明朝时为大明门,清朝时为大清门),以及横跨长安街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今天长安街的名字,就来自于后面这两座门。

▲ 中华门、天安门和天安左门、天安右门。

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都亲历过开国大典的阅兵,1952年,解决长安街的交通问题,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中华门也在2年后也因扩建天安门广场被拆除。

今天的北京人一提起城墙和城门的拆除,纷纷扼腕叹息。在清朝时候,“四九城”里住的都是非富即贵的“爷”,工商业、服务者,以及各省的“招待所”(会馆),都只能居于外城(南城)。人们心里真正想拆掉的,应该是这座无形的墙吧。

老北京的人

中国人爱讲以史为鉴,历史是我们埋藏在心底的信仰。可是,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却少有普通人的身影。摄影技术的发明,让我们可以回到一百多年前,去感受那个时代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这些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朝阳门上西望的北京,远处的两个山包,左侧的是景山,右侧的是北海琼华岛。

北京的南城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空间,这里遍布着茶馆、商铺、戏园子,即使是生活贫苦的百姓,也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他们的娱乐和消遣。这不,在永定门外,已经失去了城防功能的护城河成为了穷人们的避暑地,照片里,孩子们在游泳,在嬉戏打闹,而人力车夫们则利用起这免费的水源,来清洗车辆。

▲ 在护城河里游玩、工作的人。

茶馆里,六位老人正聚在一起吸烟、喝茶,他们和老舍茶馆里的关心天下大事的茶客不同,只是自顾自地享受着自在的闲暇时光

▲ 岁月已经在喝茶老人的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世道再多变故也不过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而已。

但是,对于“四九城”里曾经每月领月钱的旗人来说,生活的确慢慢变得像是《茶馆》里提笼架鸟的松二爷一样日渐窘迫,很多娱乐项目也就此没落,比如下面照片中的玩鹰人就是如此

▲ 玩鹰这种玩乐方式源于清朝入关后为了让八旗子弟不致荒废骑射之术而举行的木兰秋闱,训练鹰的初衷是帮助打猎。

一入冬,萝卜、白菜从农村运进城市,它们是北方人传统的“过冬菜”,这份记忆,甚至属于今天的70、80后。

▲ 正在往城里运白萝卜的农民。

到了正月月底,雍和宫内都会人头攒动,他们并不是要争着上香,而是来看一种黄教特有的宗教乐武——“打鬼”。今天,雍和宫每年还会举办“打鬼”活动,只不过看的人的心态已完全不一样了。

▲ 在“打鬼”现场围观的人既有满族,也有汉族,有成人,也有儿童,个个翘首以待,可见当时之盛况。

社会剧变的时候,普通人的生活却大多一如往常,但改变,也在我们身边。

工业革命的象征——火车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很难想象就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会把铁路从洋人手里买来拆掉的国家。

▲ 图中是京张铁路南口车站的照片,这条线上站房数量较多,且大都是一些小站,不需要单独设计,因此沿线站房的外观大同小异。

现代教育拓展了人们的认知,也解放了第一批女性。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之后南京高师也开始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甚至开始男女同校,甚至同班。

▲ 照片中的14 位女学生 穿着统一的服装,手握文凭,意气风发,展现出一种与传统的中国 女性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

新与旧,交织在一起,有人盼新,有人念旧。

老北京的边界

北京的边界在哪里?

很多家住海淀、朝阳的人,都戏谑地说自己家这块地儿,在解放前就是一片农田。

从照片上来看,还真是这样。

▲ 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的农田,昔日玉泉山下,自然是地肥水美,辟得万顷良田。颐和园和玉泉山之间的稻田种植着著名的京西稻,因为质量优良一直作为贡米。

从“四九城”,到北京城,再到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北京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向外看,每天上班通勤时间2-3个小时的已十分常见,他们所住的地方,大多都归北京管辖;北京的“七环”,也就是环首都高速,940千米的里程,只有50千米在北京辖区之内。

▲ 到康熙后期,随着与蒙古的关系日益巩固,便不再维护长城,20世纪初,是长城最“低调”的一段时间。

向内看,身份证以110103和110104开头的人还大有人在,但是崇文、宣武已踪迹难寻;人们曾羡慕四合院里悠闲自在的生活,认为住在这里的都是有钱人,但真正家在四合院里的人,住得其实并不舒服,他们大多是几户人一起挤在一个小院里,大冬天顶着寒风还要在公共厕所前排队。

▲ 剃头师傅正在认真地为他的顾客刮光头,清朝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因此剃头业是真正跟脑袋相关的职业

北京的边界在扩大,北京的模样同时也在变化,那老北京还留下了什么呢?

有人说老北京是红墙绿瓦的宫禁,是灰墙灰瓦的胡同,也有人说老北京藏在北京人的局气、玩世不恭里,是葛大爷的“北京瘫”,其实,对于那些出生在这里的“北京人”来说,前面说的都是别人眼里的北京,他们自己心里的北京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家

▲ 今天的北京,遇到昨天的北京。摄影/杨磊

无论是破旧的、封闭的老北京,还是繁华的、高楼林立的新北京,家都是离不开的地方。

老北京的色彩

彩色的老北京,有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说,从下面这张照片中,你是否能更为确切地感受到晚清时,百姓眼中的紫禁城,那份独具的壮观和威严

▲ 与周围的建筑比起来,紫禁城的颜色非常突出。

又比如,黑白照片的国旗和彩色照片的国旗,哪一个更能够触动你的心弦呢?

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彩色的,视觉经验是彩色的,所以彩色的图片符合我们的真实经验和感性认知,更能激发共鸣。

但老北京的照片,却是黑白的。

为老照片上色,并不是填色彩那么简单。那些已不复见的街景、建筑以及人物,到底该是什么颜色?大量考据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不亚于上色本身。不同的光影,对色彩也有影响,日头在哪?阴影在哪,都需要专业的判断和论证。

▲ 彩色的与黑白的。制图/孟洁

来自中国台湾的秦风老照片馆自2016年起就开始了历史照片彩色复原工作,总共复原的照片已经超过 3000 张以上。今天,他们精选出170张20世纪初的老北京照片,3个人,用超过1000多天的时间精心上色,为我们还原出对于这座城市100多年前的彩色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100年前的彩色老北京,你见过么?

原来,我们的老北京,曾经是这样的世界,曾经属于照片里的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