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 同学

美高(女校),AP 课程体系

GPA 4.0 / 4

TOEFL 115 SAT 1560

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专业录取

学校定位决定后续规划

C 同学的性格比较沉稳理性,有想法有逻辑, 4 年的美高生活也让她拥有了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行动执行力。她非常喜欢化学,尤其是生物化学领域,从 11 年级起就参加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实习,而且是两个不同的实验室项目,科研能力有目共睹。此外,她也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创办了学校的 Science Club,担任了机器人社团和慈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校园之外,她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喜欢织毛衣,玩滑板,最近还在学习吹口琴和弹吉他。

当然,C 同学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她对目标学校的定位还不是很准确,在 ED 的选择上仍需讨论;她的课外活动太过丰富,急需一个清晰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列表;另外就是她的写作风格比较朴实,可读性不强,在之后的文书上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所看重的申请人特质,选择适合的学校远比选择排名高的学校更重要。

C 同学的课外活动大多实践性很强,活动成果比较务实,在 community service 上的参与度也很高,加上她的个性中既有踏实可靠的一面,也有极富创造力的一面,在所有可冲刺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气质与她最为匹配。

很多人对于宾大的印象可能都只停留在它最负盛名的沃顿商学院上,但其实如果研究过它的历史,你就会知道,宾大是一所非常重视创新精神,强调要将知识转变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的大学。它从建校起就将普及现代科学作为治校方针,所以它在很多基础性学科上是很有学术优势的。另外,宾大也很看重校园多样性和社会服务精神,“Dynamic and Diverse Community” 是它所追求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中选优,打造最亮眼的活动列表

在梳理 C 同学的课外活动时,结合 C 同学自身的优势和宾大的录取风格,挑选出了 10 个最合适的活动。这些活动中,一半是与 C 同学的学术能力相关,比如 JHU 实验室实习,关于新冠疫情检测的科研报告,校内的学科性社团等等;另一半则聚焦于社会服务和领导力,包括建立学校的学生互助交流组织,为流浪汉群体举办慈善募捐活动,参加女校联盟会议等等。整个活动列表既反映出 C 同学不凡的学习实践能力,又展现出她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品质,与宾大的学校气质是十分匹配的。

“围巾、烟火、女性力量”,申请文书篇篇精彩

在讨论主文书思路时,C 同学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确定了 “织围巾” 这个主题,这听起来是不是挺有趣的?编织是 C 同学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治愈她情绪的方式。越是这种个人化的内容,越能帮助 C 同学讲好故事,当然也会更容易给招生官留下印象。

织好一条围巾需要时间,C 同学的文书也同样花费了不少功夫。最初, C 同学的文章很像是流水账,把太多的文字放在了讲述编织过程上,读起来有点 “无聊”。经过反复的推倒重建,C 同学的主文书终于定型了。在文书中 C 同学说自己曾织过 9 条不同的围巾,分别送给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每一条围巾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在编织的过程中,C 同学总是能回忆起与对方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对她来说,围巾不仅传递温暖,也传递着她与他人间的情谊。

慢慢地,C 同学意识到织围巾还改变了她看待人生的方式。有时你会织错几个针脚,有时干脆要拆掉重来,就好像人生中总有犯错的时候,但也总可以重新出发。生活不必完美,不愉快的时刻总会过去,就让我们带着深刻的回忆和反思,继续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吧。

宾大的补充文书有两篇,一篇是关于学生如何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另一篇则是关于为何要申请宾大。

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强调通识教育,而他们在招生时也有着类似的考虑。除了去了解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热情外,学校也会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在其他方面也有亮点。比方说一个申请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是不是也会对人文社科很感兴趣,甚至是发展出一些课外活动。

目前 C 同学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学术实力,如果能在申请中添加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东西,那对她来说一定是更加有利的。补充文书中那个关于学术兴趣的话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最终找到了 “烟火” 这个关键词。

C 同学的文章以著名烟火设计师蔡国强的作品开头,点出了化学所拥有的强大的创造力。最初,化学多运用于战争中,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益处。而烟火的出现,让化学从危险品变成了艺术表达,赋予了它美丽与精彩。

C 同学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像蔡国强一样,利用化学的创造力量,为人类社会带来长足的进步。除了这个立意外,C 同学还在文中融入了一些关于她科研探索的过程描述,进一步证明她对化学的兴趣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认认真真的热爱。整段内容读起来有理有据,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浪漫的遐想,令人印象深刻。

而另一篇补充文书则选取了 “girls in science” 这个主题。C 同学来自一个女校,周围围绕的都是女孩子,她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兴趣。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不论你是在实验室里看显微镜,还是在机器人身上捣鼓编码,好像都不令人意外。但是,当 C 同学走出那个环境后,她突然发现自己被莫名地贴上了一个叫做 “girls in science” 的标签,这也引发了她对女性力量的思考。

她在文章中写道,她不认为人要被性别所定义,女性一样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做出好成绩。她了解到宾大是一个非常强调校园多样性和男女平等的学校,并且列举出了很多宾大的女性社团,畅想了自己未来会如何在这些社团中活动。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宾大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更加优秀的领导者。

努力终会有收获。在 C 同学被宾大录取后,她当时的校友面试官也给她发来了祝贺邮件,还告诉了她自己给学校的面试反馈。面试官毫不吝啬对 C 同学的夸奖,认为她具备非常积极友好的处事态度,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化学专业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惊人的科研实力。他在总结中写道:

“She is very smart, very driven, but also balanced enough to have interesting hobbies and not be 100% focused on her studies· I thought she was engaging and thoughtful in her responses· I cannot stress enough that she is a perfect fit for the university· She is one of the best interviews I've had.”

*图为校友面试官给 C 同学的邮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