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栏欲言

下午(1.19日),央行发布《2020 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从收入感受看,15.3%的居民认为收入 “增加”。

从就业感受来看,38.0%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 或“看不准”。

从消费意愿、投资意愿和储蓄意愿来看,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3%,比 上季下降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1.4%,比上季上升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 25.3%,比上季下降 0.8 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行调查数据显示,4季度,居民投资意愿(直接投资)和消费意愿双双下降,唯有储蓄意愿上升。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居民储蓄会被银行贷出去变成间接投资,因此居民投资意愿实际上仅代表直接投资(对应直接融资)意愿。

这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促费20条举措,形成明显反差。

01

消费意愿为何下降?

虽然促销费措施很多,但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最大障碍。

广泛面上,疫情会对居民收入造成两个影响:

1) 不确定性增高。《2020 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5.3%的居民预期收入增加,38.0%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 或“看不准”。

2) 直接冲击。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名义同比增速约为2019年的一半。扣除价格因素后(扣除通胀因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

2020年居民收入增幅下降近半,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为防范未来风险,居民理所当然会将更多收入用作储蓄(或者投资),而非消费。

这从消费数据也可以得到验证,1月18日消息,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但同期,GDP实际增长2.3%。

消费数据与GDP增长明显背离。

02

投资意愿为何下降?

按理来说,M2(10.1%)增速4倍于实体所需(名义GDP增速2.5%),大量超出实体所需的资金有能力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后面会写篇文章分析下M2-GDP-CPI),这应已足可吸引居民将储蓄意愿转化为投资意愿。

也就是说,如果居民将钱投入直接投资,收益可能会明显超越储蓄收益,但为何居民直接投资意愿仍在下滑?

问题在于风险具有不对称性。

如果损失不伤筋动骨,相信有很多人都敢博一下高收益;但是如果需要面对的风险是妻离子散,相信再高的收益也有很多人无动于衷。

这是物种进化的必然。

从进化来看,只有那些对危及存亡的风险避而远之的人,才能有更大的概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界存活下来,并将基因扩散开来。

对居民来说,收入增速下降近半,未来收入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但家人生病、孩子上学这些事情是没有办法慢慢等待资产变现获利的。

钱要么投向短期的、比较安全的领域,要么直接投向储蓄。

长期投资收益哪怕预期很高,不能迅速变现也未必敢碰。更不用说将钱投入风险性高的投资。

更何况M2同比增速虽然达到10.1%,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才4.7%,绝大部分的存款增长跟居民并没有什么关系;

再加上居民收入因顾虑风险更倾向于将钱投向安全性最高的储蓄,从而被机构集中借用。

这些因素让机构具有非常明显的资金量优势,凭借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研判优势等各种优势,机构早已磨亮了镰刀虎视眈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着花样割韭菜,散户牛市照样亏钱,这让居民更加不敢将资金投向直接投资。

从央行公布的2014-2020年(直接)投资意愿来看,居民直接投资意愿连续6年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去散户化趋势愈发明显。

在投资、消费和储蓄三者之间,虽然政策上一直在大力促进投资与消费,一直想把居民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和消费。

但居民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