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还有20天,单身的小李坐在广州珠江新城的写字楼里,正面对微信发愁:

第一条来自大姨:小李啊,你过年啥时候回来呀,我跟你妈商量过了,你回来去见见隔壁张婶儿的女儿呗,你们同龄人多聊聊......

第二条来自多年不见突然联系的同学:老李啊,我们同学会定在初四,一起聚聚呗,好久没见...

第三条来自同事:在?pdd帮忙砍一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社恐的年轻人来说,日常最大的社交苦恼莫过于如何优雅的推辞别人

拒绝别人的饭局、拒绝甲方各种无理的要求、拒绝软件点击..... 在现代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当下社会,拒绝人也越来越难。说起拒绝,当然还是要看那些洒脱不羁的艺术家们,在推辞别人的过程中“各显神通”

推辞词:坚决不加班

导师:卢西安·弗洛伊德

拒绝同事还算容易,那拒绝领导可能是道“送命题”。而这位推辞学导师直接拒绝了英国女王。

他就是被称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

卢西安·弗洛伊德(1922.12.8 ~ 2011.7.20)

这位导师因拒绝为他不喜欢的人作画而出名,他每天要画画14个小时,要是谁不尊重他的创作习惯,卢老师就会和他“杠”到底!

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小到大,弗洛伊德都被认为难以相处。特别是成为艺术家后,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

弗洛伊德为人画像,以裸体为多。他每次作画,一定要模特的“真实”面貌,无论名人和普通人,模特一律或坐或卧于画室里那张老旧的高背沙发上,与画家赤裸相对,他们形体孤独,却又暴露在注视下而毫无隐私。

这个场景很像是在复制他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室:病人躺在沙发上,老弗洛伊德隐坐在背后的椅子上,听取倾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1995年,

2008年在纽约拍卖了3300万美元

弗洛伊德画画很慢,往往同时开工两三件作品,一幅画要两三年才算完成,因为只要模特离开他的视线,他就不再在画布上落笔。

“坚决不加班!”

弗洛伊德——“抵制加班”第一人,前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已故的戴安娜王妃都曾吃过他的闭门羹。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用免费音乐剧门票诱惑他,也被拒绝了。

卢西安·弗 洛伊德青年时期

对这位导师来说,要么裸体,要么走出画室。

做他的模特,也有可以不脱的例外,比如英国女王。

女王是弗洛伊德画作的爱好者和收藏者,2001年在她登基5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女王邀请弗洛伊德帮她画像。

据说当时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派王室工作人员去请弗洛伊德到王宫,弗洛伊德正在画室里为一个乡下村妇画画,听王室人员说明来意后,头也没抬地说道:“我正忙着,如果女王实在想叫我画,那就请她到我这里来,我抽空给她画一张。”

女王听了弗洛伊德的回话后,兴奋不已。就像一个追星的少女等到了明星的见面会。

她推掉重要公务,穿戴整齐,来到弗洛伊德的画室。为了不打扰弗洛伊德工作,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弗洛伊德的画室,站在门口,谦恭地说:“我想请您给我画一张画。”弗洛伊德正靠在躺椅上,微闭着眼。他淡淡地说了句:“我正在休息,没有时间给您作画,请再等一段时间。”女王听了,谦和地笑道:“真对不起,打扰了,等您有时间再给我画一张吧。”

就这样,女王一次次满心欢喜地上门,弗洛伊德不是说他正在画画,就是说他正在休息,或者说他正在会客,总是没有时间,让她再等等。女王总是露出温暖的笑容,谦和地说:“没关系,我能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王画像

弗洛伊德考虑了几个月,他最后答应下来, 尽管是为女王画像,弗洛伊德也还是无所掩饰地索求真实和内心,他要求女王必须来他的画室做模特,而且至少要72次。

一年半后,在他最终完成的女王的画像。

让我们看看这幅画,好家伙,女王皱纹满面,看起来年迈而阴郁,不是那个头戴皇冠仪态威严的女王,而是一个面部臃肿的老妇人。所有人都说他把女王画得冷漠而无情。

但女王本人就像捧着个宝贝似的,两眼露出惊喜的光芒,连连说:“画得好,画得太好了,您把我的内心世界都刻画出来了。”

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王画的肖像

23.5x15.2cm

推辞词:宁死不改稿

导师:伦勃朗

2019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启动了对伦勃朗名作《夜巡》修复工作的线上直播,本次修复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开修复工程,项目耗资300万欧元,预计将持续数年。

第二位推辞导师就是《夜巡》的作者伦勃朗。伦勃朗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卖画创业成功不说还赚了大笔的钱并抱得了美人归。这件《夜巡》成为一幅可以和蒙娜丽莎比肩的旷世杰作,但也正是它,将伦勃朗从艺术生涯的顶峰,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伦勃朗与妻子妻子莎士基亚

1634年

1642年,正是荷兰“海上马车夫”时期。荷兰市民有钱,荷兰的“市民自卫队”更有钱,因为他们承担着保护市民的义务,就相当于荷兰的军队。这一天,自卫队的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宫18个人每人出了至少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面对这笔钱,伦勃朗答应了。

很显然,伦勃朗没有认清同时面对18个甲方的严重性。

最初完成的画中一共有34个角色,其中除去付钱的18人,还有16个支撑画面结构的“模特”,伦勃朗为每个人都设计了不同的动作,还通过明暗的光影去营造戏剧的氛围,让整个巡逻的场景,变得如同一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画中每一个人仿佛都有了生命

从现在的美学角度来看,这幅画绝对是一幅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巡》

然而,有人对画中人物位置并不满意:画面的中央,是队长班宁·科克和他的中尉,这两人之所以能站C位,是因为他们答应付双倍的价钱,其他民兵们每个人都付了相同的价钱,有人却在画里只露出了半张脸,你让他怎么想得通?

这幅画里,还有个很大的吐槽点,那就是画里还有一个散发着金光,腰上挂着一只鸡小女孩?

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他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绝不答应重新画一幅。

“不要问、我不听、就不改!”

伦勃朗忘记了,他不是单单是在交付一幅画,也是在交付一件产品,有些“产品准则”达不到标准,那就只有走法律了。

面对伦勃朗的“三不”原则,出镜较少的民兵,就联合起来将伦勃朗告上法庭,而这场官司持续了8年。甲方们发动亲戚朋友攻击伦勃朗:《夜巡》是“矫揉造作的幽暗的画作”。从此伦勃朗的名誉受到影响,再加上当时新的画派诞生,很少有人再来找他画肖像,最终破产住进了贫民窟。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问:“欸?伦勃朗岂不是拒绝失败了吗?怎么成为导师了?”

拒绝失败了吗?课代表,再朗读一下伦勃朗简介!

“伦勃朗·梵·莱茵,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用黑暗绘就光明。

而《夜巡》也被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珍藏,现代散文家、画家丰子恺先生说:“在这幅画中,伦勃朗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用光线塑造形体,使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极其豪华、强调运动、讲究排场的法则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伦勃朗晚年自画像

推辞词:拒绝是礼貌的距离

导师:卡罗丽娜·科霍恩

提到社恐,“北欧不爱社交”已经是老生常谈,其中芬兰人的社恐画风突变,堪称“精芬”。 在这个气候寒冷、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位于北极圈内的国家,已经被大家内定为是一个内向之国。

有一则自嘲社恐性格的笑话在芬兰特别流行: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在和你说话时会看着他自己的鞋子,而一个外向的芬兰人会看着你的鞋子。

第三位导师有点特殊,她是芬兰画家卡罗丽娜·科霍恩。和前两位不一样,她没有拒绝别人的经历,但她把这群最不擅长拒绝的人作为灵感,创作出系列漫画《芬兰人的噩梦》

一张广泛流传在互联网中的梗图,很形象地说明了芬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芬兰人的噩梦”就是:拦错了巴士, 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跟你说话;电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个陌生人;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员说话;当众发言的时候;求职时不得不为自己说些好话;同事找你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以细腻可爱的笔触,讲述了芬兰人在社交生活中的自我拉扯。描绘了主人公马蒂,一个低调内敛、喜欢安静、重视私人空间的典型芬兰人的日常。

内向、害羞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芬兰“特产”,其实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人,特别是当代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不会拒绝,那避免拒绝的方式就是防止产生交流的机会,变成社会恐惧症。

而这本漫画的诞生,让全世界的“社恐”们分享彼此的故事,有了一个共鸣的平台:“原来全世界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呀”,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集体治疗”。

艺术家卡罗利娜说:“社恐并不一定是坏的。比如人们的说话和交谈很亲切,不是美国式的那种自来熟,但它是真诚的。同时我们都有各自的分寸感,以一种礼貌的方式保持恰当的距离。”拒绝别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的礼貌。

卡罗利娜(右一)

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特鲜活的个体; 在艺术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我们的拒绝掉不愿意做的事,是不想舍弃掉那份最富有意义的个性,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去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

不妨在劳累的生活之后,去欣赏艺术吧,因为艺术的初心就是休憩心灵。

THE END

编辑|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