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国内油价2020年第一涨如期到来,此次92#汽油直接上调0.15元/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仅全面进入“6元时代”,还是8年以来首次的“五连涨”。

因此,一些车友便心生疑问,为何国内油价总是“跌少涨多”呢?原本的油价调整机制,是否合适呢?

国内油价经常出现“跌少涨多”的现象

我们可以反观一下,整个2020年,国内油价一共经历了25次调整,最终形成“8涨5跌12搁浅”的格局。

这样一来,给民众的直观感受就是,国际油价跌,国内油价小跌(或不跌);一旦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必然会跟涨。在广大车主还没怎么享受到低油价的实惠,国内油价便又开始上涨,重新进入了6元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品油现有的价机制,决定了国内油价“上有顶、下有底”

要知道,我国现有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当中,有一个40美元的“地板价”,还有一个130美元的“天花板”。

换句话来说,如果国际油价在40美元~130美元区间波动的话,国内油价据实调整。一旦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或高于130美元)时,国内油价不做任何的调整。这种机制设定的初衷,前者主要是保护国内相对落后的石油开采业(低油价保护机制),后者是适当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高油价保护)。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技术被普遍使用,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呈现下降的趋势。即便是OPEC再减产提价,国际油价恐怕也很难超过100美元大关的,更别说130美元了。

反之,低油价或许会成为常态。此时,低价保护机制(地板价),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最好的策略,应该将油价保护下限再次调低。比如30美元、20美元,逐步放开价格保护机制,让消费者能充分享受低油价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