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8月,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抨击了扶植蒋介石政府的美国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外交关系进入了长达30年的冰冻期。

在此期间,苏联一度压得中国和美国喘不过气,双方秉承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摒弃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决定共同对付苏联,关系这才逐渐开始解冻。

随后乒乓球外交,尼克松访华,中美积极努力恢复关系正常化,但是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建交后,关系非常友好,温铁军在《八次危机》中的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但也正是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第五次经济危机。

1988年的更是发生了全民抢购风潮,几乎导致中国的整个市场体系崩溃,而这一切,竟然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关系,和我们过于相信美国密不可分。

中美建交后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上多有摩擦,直到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两国在敏感问题上达成一致,关系立即进入了蜜月期。

张召忠曾在一期节目中笑谈:"当时,美国的武器,中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在此期间,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都给予了中国很大的帮助。

首先,在军事上,为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美国向我们提供了两套军事援助方案,一是美军提供新式机载雷达,二是美军提供新型空空导弹。

两者任选其一,我国最终选择了机载多普勒雷达,装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歼8二型战机上,这对我国的空军力量增益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中美之间良好军事合作关系,同时还带动了中国和欧洲之间广泛的军工合作,这样一来,我国的军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今日我军的许多先进武器都和那段时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在经济上,当时正是美国重工业产业转移时期,温铁军曾在《践闻录》中谈到,美国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后,需要给本国重工业寻找合适的加工生产基地,

而中美的"蜜月"关系,则为美国向中国转移重工业产业提供了机会,再加上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条件非常优厚,又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做支撑

种种条件都非常符合美国的重工业产业转移要求,于是中国吸引了大量的美国投资,这对于中国八十年的经济腾飞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时的中美关系异常融洽,中国的军事技术得到美国援助,有了快速进步,经济上则有美国的投资,获得快速发展,中美关系处在一种相互信任和尊重的蜜月期。

尤其是中国方面,因为刚刚经历特殊时期和动乱,正处在经济困难期间,对美国的这场及时雨,更是在感谢之上,增加一份略带些盲目的信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内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求,外有美国军事上的援助和经济上的投资,内外双重条件,让中国的经济在整个八十年代处在快速发展的轨道。

1983年到1988年期间,中国的GDP平均增速在11%以上,1984年的GDP增速更是高达15.8%,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刚刚从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经济的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中国的领导阶层,看到了在美国的帮助下的军事、经济双重发展,就更加倾向于参考和借鉴美国模式,对于美国的信任程度也越来越高。

当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要进行体制改革,以放开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商品价格无疑就是一个极其敏感且风险极大的因素,为降低放开价格的风险。

中国执行了过渡阶段的办法,让国家统一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即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算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一个过渡阶段,完全放开市场价格,是迟早的事情。

这个过渡阶段,也许可以提前暴露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不可预知的动荡,但是价格双轨制本身存在很大的弊端,

计划内外的倒买倒卖和权力寻租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了腐败的蔓延,加上八十年代快速的经济发展,更是给官倒等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

在当时的种种客观因素下,取消价格双轨制,彻底放开市场价格,显得越来越迫切。

1988年5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首次公开强调他三年前的思想,说改革也要过五关斩六将,过价格这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因此要大胆细心,发现问题就做调整,并说:

"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就走不了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这样的公开场合,明确提出要进行物价改革,这让物价改革具备了高透明度的特性,同时也吸引了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毕竟,商品价格涉及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当时邓小平的经济顾问曾经警告邓小平:我国刚刚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发展,社会总需求在急剧扩张,很多商品已经供不应求,隐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此时进行物价改革,风险是非常大的。

但是,邓小平并没有被这个警告吓住,坚持要放开物价管制,闯一闯价格这个难关。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工作小组会议,公开确定了物价改革的一些措施。

更是在《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进行广而告之的宣传,如此高透明度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国家对于物价改革的信心。

而这个信心,某种程度上而言,来源于和美国蜜月期间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及对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信任。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中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国将要放开价格管制,取消双轨制。

虽然广播并没有具体讲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但是不少人联想中央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都发表了关于加快物价改革的谈话。

现在公报发表了,于是一致认为价格闯关马上就要开始,商品价格极有可能会暴涨,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8月19日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直接导致全国出现大范围的物价上涨,进而产生了波及大江南北的抢购风潮。

虽然已经过去三十来年,但对于经历过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的人来说,一定仍然记忆犹新,毕竟当时抢购的情况足够触目惊心。

从草纸到电池,从服装到鞋帽,从彩电到冰箱,老百姓是见什么抢什么,着了慌的居民们恨不得将所有的纸币都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恨不得将几代人所需要的东西都买齐。

当时在武汉有人买了200公斤食盐,南京一市民一下子买了500盒火柴,广州一女士扛回了10箱洗衣粉。

在全民抢购的混乱秩序中,商店不敢敞开大门,改为在门缝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在门缝之外则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于是在抢购的队伍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拥挤、谩骂等行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小的骚乱。

在全民抢购风潮的同时,商品价格同样飞涨,新华社一名记者就曾经见过,一吨计划外钢材一小时内经过6次倒卖,价格翻了5倍之多,一瓶茅台酒的由20多元一下子涨到290元,一包中华烟从1-2元钱涨到12元。

如此巨大的涨价幅度,给群众造成了物价将要大幅度上涨的心理预期,于是广大群众开始产生恐慌,这种恐慌心理这又加剧了全民抢购风潮,于是,物价飞涨和全民抢购形成了一个互相加剧的恶性循环。

当时的商品,一天一个价,不能及时抢购物资的民众,手中的钞票就越来越不值钱,因此与抢购同时发生的。

则是银行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等着从银行取钱,然后去抢购物资,湖北有的县银行营业所因不能及时支付,连柜台都被愤怒的储户推倒,如此集中的性的挤兑,给银行业带来严重危机。

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

物价闯关导致的全民抢购风潮,触发了本就存在的隐性通货膨胀危机,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曾经一度让中国的市场体系几近崩溃。

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两大子系统,商品市场子体系由、、组成,服务市场子体系则由教育市场、文艺市场、等组成,两大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又互相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十年末期的物价改革,从市场体系中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开始,随着米面粮油和钢材石油价格的飞涨,很快影响到金融、技术、教育等市场。

可以想象,当一个教授的月工资不够买一瓶茅台酒的,当钢材价格可以一个小时飞涨5倍的时候,这种极端情况无疑会对整个市场体系带来沉重打击。

虽然1988年8月底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但是由物价改革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扩展开来。

于是导致当时的中国市场体系几近崩溃,这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机,随后两年,中国的GDP增速从11%以断崖式跌落到3-4%,这无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挫伤。

对于当年这场危机,和过渡透明的物价改革过程有关,同时也和当时的中美关系蜜月期息息相关,美国的产业投资给我们带来了经济腾飞,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机会,但是我们却过度信任美国带来的机会,忽略了和机会同时伴生的风险。

轻视了几年时间累积的隐性通货膨胀风险,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抢购风潮和通货膨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建设好了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和庞大的市场,否则就是十几亿人要就业吃饭的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发展先例是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人的模式,更不能过度信任其他国家,只有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因地制宜,因时因势行动,才能真正走向持续发展之路。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