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上刚起来,就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说是某明星被曝光有过弃养史。

笔者也是一个六岁孩子的父亲,对于这种行为,憋了一肚子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可能很多中年人,都经历过这种催泪的遭遇。

亲人在世的时候,我们把他们当成永恒的事物看待。但若有一天,他们中某一人离去,回顾往昔的瞬逝时光,终会恍然发现,生命原来是如此的短暂。

笔者认为,这不应该是耄耋之年才该有的觉悟。

华夏文明作为整个东方文明的基石,孝道始终千古不变的正能量。

而孝道的源头源自华夏先民对于祖先的崇拜。炎黄子孙崇尚的血脉的情怀,也奠定了华夏伟岸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从本质上说,我们崇拜的不是某一位先祖,而是其创造的知识传承,以及能让我们后世得到恩泽的遗产。

但有一点很重要,孝的基础是养育之恩。你不养,哪里来的孝?

弃养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行为,甚至会带偏整个社会的道德走向。

既然笔者写的是封神演义,那么咱姑从古人的故事情节中,谈一谈养育之恩的重要性。

封神演义的故事线看似简单,其实环环相扣。

雷震子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对于他的身世,此前的文章中咱们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如果当时,姬昌将树林里的雷震子弃之不顾,那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姬昌被称为西岐圣人,不是没有道理的。治下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可见,当时的西岐社会拥有接近完美的民生体系。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孝道。

西岐人民普遍重孝。武吉误伤人命后,央求姜子牙活下去,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想到老娘年事已高,想尽完孝道再去偿命。

姬昌作为一方诸侯,始终以身作则,膝下才会有百子环绕。其中,更有伯邑考、姬发这样的有出息的儿子。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弃养孩童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罪恶,必将受到万众唾弃。

姬昌受到纣王号令,前去朝歌觐见。在出发之前,他就算到自己会有七年铁窗之难。

要知道,他面对的无道的纣王,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散宜生劝姬昌不要去朝歌,姬昌却称,他此去有惊无险,七年之后必会安然返回。

但他没有算到,他能摆脱七年之困,正是因为他有两个好儿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姬昌当初种下了养育之因,结下了孝道之果。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雷震子明明是云中子养大的,跟姬昌有半毛钱关系?

实则不然。

雷震子降世之初,的确是云中子先前预知到的。但却是姬昌先发现的。

当时,姬昌观天象,也知道雷震子是将星降世,收他为第一百个儿子。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即便雷震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姬昌也不会弃之不顾。否则,将有悖于他的圣人品德。

就算云中子不来,姬昌也会将其送回西岐抚养成人。

其品德中的基本道德观,奠定了养育之恩的基础。虽然父亲的名号有名无实,但也赢得了云中子的尊重。

云中子是什么人?

玉虚宫有福德二仙,南极仙翁为福仙,云中子为德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是姬昌是大德圣人,也不会因雷震子跟云中子产生因果纠缠。

雷震子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伯邑考在七年之期时,见父亲久去未归,执意要去朝歌营救父亲。结果,却被纣王剁成肉馅,给姬昌吃了下去。

这给纣王造成一种假象,姬昌连儿子的肉都吃,不是什么圣人。

可见,伯邑考为父献身是姬昌脱困很重要的一环。

此后,姬昌被纣王准许回到西岐。但还没走多久纣王就反悔了,又派兵来缉拿。

这时候,雷震子及时出现,背着姬昌过了五座关隘。

要知道,当时姜子牙过这无关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果没有雷震子,姬昌连一关都过不去。

一旦被抓回朝歌,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伯邑考和雷震子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保西岐圣人归国。

尽管此后,雷震子在武王伐纣中的战绩可圈可点。

但原文形容他的作用时,曾不止一次提及:两枚仙杏安天下,方保周家八百年。

云中子身为德行之仙,对这一点相当认可。

说明,雷震子降世被姬昌收为义子,正是大周八百年国运的起始点。

如果当初,姬昌弃雷震子于不顾,等于背弃了大义。他必将死在朝歌,姜子牙也将在渭水河畔空等到死了。

更不会有后来大周的八百年基业。

由此可见,养育之恩和反哺之义,也是封神演义中的一个精神内核。

反观现代社会,有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虐待亲子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待亲生骨肉尚能如此,道德观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更有甚者,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如此恶劣的行为,怎么能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样的道德观念沦丧的公众人物,怎么有资格出现在大众视野?

善待自己的孩子,就等于善待自己,善待社会。这是作为集体一员,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