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我们如何面对山水?

——“景·色”画展学术沙龙

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景·色——牛克诚山水画作品展”,2020年12月27日至2021年1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1月10日下午,在展厅举办了“景·色”画展学术沙龙,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家吴为山,电影导演霍建起,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艺术家徐累,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安远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本次画展作者牛克诚等,就山水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山水图式在当下被激活的可能性和表现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下面是嘉宾发言精彩摘录。

吴为山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艺术家):

今天我们在牛克诚先生营造的山水氛围当中享受山林。但是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山林耕读,而是牛克诚先生寄情于山水的人文情怀。

作为一个理论家,一个研究历史出身的学者,能把山水画到如此的境界,在这当中不仅仅有高妙的人文境界,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两者结合,使得克诚先生的山水可游、可居、可望、可感、可悟。

克诚先生研究的这一套色彩理论不是西方的色彩理论,也不是传统的中国青绿的色彩体系,他是把中国绘画当中的色彩传统和西洋绘画的色彩体系进行了比较,然后以中国色彩体系为主体并旁及众多美术当中的色彩现象,最后构建自己的色彩理论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的历史到绘画的历史,再到山水画的历史,再到色彩的历史,这样一个系统的研究,最后集中在他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有所深刻的表现,而且他这种表现在当今也受到了学术界、绘画界高度的肯定。克诚先生的理论与实践构成了“牛克诚现象”。

通过作品可以更好地看到克诚在艺术创作当中的良苦用心,也可以看到他如何在理论研究当中的发现,并把这种发现投射到创作的笔墨当中、色彩当中去,投射到他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去。

牛克诚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本次画展作者):

我想把我的作品画得有一点“文化性”,不只是画一张山水画。它关联到山水画能不能在建构今天的精神空间方面有所助力?山水在当今现实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山水在千年的积累当中已经形成很成熟的范本式的图式结构,它在今天的山水画创作当中是否还有价值?如何阐发它的价值?“山水”这样一个母题,今天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手法把它变得更生动,以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审美相呼应?

在中国古代的感知和意识中,把山、水这两个物质性存在从自然当中提出来,又经过诗人、哲学家、画家的一系列创作,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山水文本”。山水文本又被编织到中国文化大的网络空间内,使得山水超越了自然本身,也超越了绘画本身,成为中国人的哲学图像或者诗意空间。

我们今天与山水是渐行渐远的。这不只是空间上的距离,可能还有情感、感知、体认方面的距离。今天的艺术家把这个“山水”用图像的形式提供给公众,或许可以为今天有点儿烦躁、漂泊的心灵找到一个相对稳定、安祥、诗意、优雅的空间。

古人的文本放在那儿是留给我们解读的,我们今天和它的关系,就是一种相遇的关系。我在和古代文本的交流过程当中会逐渐生情,它会引发我很多的情思或者是想象,我要把它们用画笔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我的《芥子园生长》系列。

我的作品要展现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昂扬的大格调,它反映着我们这个时代所洋溢的审美气候。之所以我用这种(暖紫)色调,是和我要建构的精神空间相一致的。

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一定是在回望或者是和过去相遇的过程当中找到一个互相之间会意的一个点,从而再出发。这是一种看起来不太张扬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格外坚实,是一种特别稳步前行的状态,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东园山四景》是以东园山为一个固定的表现对象,但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彩结构关系就会画成不同的景境与诗意,如“绿丽”“蓊郁”“雨润”“轻岚”。中国山水这种表现方式,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像知己一样眉来目去、心心相印的情景相生,比西方单纯物理空间环境下描述对象的光色要高级多了。

在我最近这几年的创作探索中,我想直接用颜色、用色彩来表现笔墨精神。我不是用色彩代替笔墨,而是用色彩来阐释笔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洪亮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策展人):

“山水”在生成逻辑里头其实是中国人的一个宇宙观。它只是选择了山和水作为一个形象去代表,其实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种对于人与世界态度的图像性呈现。而中国绘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其实中国画寄情的逻辑是最强的,它是主观性输出到客观物象上的一种方式。

面对山水,我们想到的并不就是一石、一泉、一花、一草、一物的状态,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对象的山和水。中国的山水一直是相对的,虽然有时候所谓画庐山、泰山、黄山,但一定更多的是艺术家自身的一种借指,借山、借水、借人、借物、借石、借花来表达。

在今天大都市的家里头真的会画一个大都市水泥的楼宇挂在墙上,还是要挂一片山林在墙上,有距离,使人的本性与自然恰接,它才是今天我们可称之为艺术的一套叙事。山水到今天反而显得更纯粹、更珍贵。

今天以山水为题,还用宣纸和毛笔画画的人,他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才是跟今天的所谓的世界发展逻辑进行一个交流?我想最重要的是对于世界恒久的认识,恐怕更多的是要找到山水画跟今天普通大众或者是艺术逻辑的对接。这个对接,我想牛克诚所长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路径,就是“景”与“色”之间的关系。

从山水诗歌、文字、语言的流传系统中,中国人一定已经有一个很长期的体系,从李白、杜甫的诗文中,画意的呈现直接可以转换成视觉,只是每个人的视觉稍有差异。

牛克诚先生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对于色彩做一些很大胆的实验。……今天在这个展厅里,当这些互补色甚至是次互补色逻辑互撞的体系中,这些颜色的合理性就出来了。而且这些颜色有一点像今天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那个负片色彩的奇异感。这种奇异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创造和普通人视觉的距离,这个距离非常有意思。

这种色彩关系又打破了以墨为支撑的无论是水墨的山水还是所谓的工笔重彩山水那些繁缛,以色来建构整个体系。紫颜色是最危险的色彩,最危险的色彩怎么能编织出一个合理的输出方式,这是他在回答的。

霍建起

霍建起(电影导演):

我电影中“中国山水意象”是无形中带出来的,中国山水画有很长的传统和历史,让我们耳濡目染。

过去巷子里的生活很向往高楼大厦。结果我们现在真住进去了,封闭在那个房间里边,虽然也是挺享受的,但同时又觉得我们缺失了一些东西。……现在很多人搬到农村去了,他要过陶渊明的生活,他觉得“采菊东篱下”这种生活是他想要的。有很多人在郊区乡村有一块自己的地方,在这种环境里边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品质的提高。到今天人们对于山水的需求没有减弱,反而更强了。

我想这就是人的愿望,现实跟自己内心的需求、情感的释放、对艺术的探讨、向往,都希望能够更直接。

在今天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有这样的作品特别难能可贵,特别有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时代,它升华了,就像很多新古典主义的东西。

我觉得中国传统国画是不会过时的,只是更新了,不是唐宋时代的感觉,但是有一个升华和提升的状态,这就是艺术的发展。

克诚作品的紫色系列画,有绿、有紫、赭石和其它,这几个颜色对比性很强,所以看着非常赏心悦目,又有现代的感觉。……他是用西画的颜色和中国的笔法来画的。……我觉得用墨肯定不是这个感觉了。他画出两种风格,一个很强烈,一个非常淡雅、清新、宁静的感觉。

徐累

徐累(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研究员、艺术家):

中国山水画从最早的起源到后来的成熟度来讲,无疑是一个最蓬勃、最能代表中国宇宙精神、天地精神的画科。它有千年的永恒性,这个脉络一直到现在,这个永恒性是花鸟、人物不可比拟的。

我们看中国的山水画,它的起承转合是一种不断的文本改进与添加。我们都是讲“笔墨当随时代”,而“时代”不是一个现实性的,可能是时代的“文本性”。也就是重新把山水画不是作为自然,而是作为文本的观照。……牛老师的绘画里边,我认为他的画不是来源于生活,从他学习历史的角度来说他的艺术是来自于文本。你看前面那批作品他把《芥子园》作为分解,这是很明显的文本方式。

“文本”在中国山水是特别伟大的事情,皴法的山水,形成了与对自然的认识平行的一个系统。像罗兰·巴特所说,看到一个作家写的文字特别激起我们的创作欲,这远远大于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激起我们的创作欲。……牛老师作品中的文本运用,几乎看所有的绘画都是文本的一种翻新。山水画里,自然是一种关系,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文本的革新,这个对山水画史尤其显得突出和重要。

中国绘画、中国艺术其实一直是非常现代性的。……比如皴法的发明,西方来讲纯粹绘画性本体的认识是从塞尚开始的,中国早五百多年。本体的发现是很了不起的。

文本之下是他对过去文本信息化的处理,这种信息的处理,包括过去仿某某是仿某个人,但是在《芥子园》其实是大数据,牛老师就把很多大数据放在一张画里体现。他的很多画里边东西挺多,其中有一个东西是其他山水画家没有的,比如这张画,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中国现代主义有很特殊的地方,跟墨西哥的现代主义一样,即本土化、本土发现、本土精神的发现。

讲到牛老师绘画色彩的发现,大家都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事情。过去讲“墨分五彩”,他是还原到“彩分五彩”的做法,而且很多不是用中国传统的随类赋彩,他做了很多色彩方面的细化,细化的过程、分类过程,然后在一张画里体现。

牛老师的绘画里边很多民间的元素,当然他更多的概念是平面的、文人山水的做法,包含的东西很多,但是每个细节都能到位,节奏感都做得特别有一个高度。

安远远

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山水画”对于中国人是情感概念,就是心性和情感的寄托,寄情于山水,这在山水诗和山水画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20世纪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文化变革和时代变革是开放性的,人离山水越来越远,但是情和性最渴望得到最原始的山水,而且这种原始的山水是一种理性的,是一种带有文本选择、个人符号特征的逻辑关系。

任何一个人在面对《芥子园画谱》的时候,他的经验和他的知识、他个人的实践体验是有直接关系的。这种学识和他的时代精神境界的高度又是匹配的。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在看山的时候,看的是自己的山,山水亘古不变,永远在那儿。

时尚性和经典性一直是美术馆的标准,这个过程中对作品和艺术家进行筛选,让人看到每个时代里精彩的亮点。

我想山水画在牛克诚先生的“色与景”的调和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也看到了笔墨,也看到了自身的个性元素和从传统中衍生出来的继承性的基因。……第一,他有一个传统的形式和感受,他是从传统里来,他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公众。第二,他有一个刻意的不用墨的色彩的景象描绘,给你传递了一种情感的表达。第三,一个个人的山水画展让你看到了不同的形式和不同时代的状况,这种山水中带有一丝梦境和一丝现代感的虚幻状态。这种虚幻状态是他对于传统山水和西方绘画经验的一种个人的“中国式表达”,是综合的。

牛克诚这次山水画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话题和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多种可能性。可能他在不同变化过程中每个阶段会有他自己经验的生成和表达,还有在不同的环境里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也是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乃至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这个展览里都能找到他的共鸣的。

通过一个展览探讨大时代,是以小见大;通过大时代观察一个人的创造是大题小作。……借着牛克诚先生的“景和色”讨论山水和时代的关系、山水画和文化精神的关系,这是特别难得的一次机会。这种讨论以后还会更多,牛克诚先生的创作也会有更多的面貌和更令人欣喜的成果呈现出来。

(以上嘉宾观点,系根据现场录音摘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色——牛克诚山水画作品展

主办

全国政协书画室

中国美术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艺术总主持

吴为山

学术主持

尚辉

展览时间

2020年12月27日—2021年1月10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5号厅、11号厅

开幕式

2020年12月27日上午10:00

开 幕 现 场

展 厅 现 场

展 览 作品

《丽崎》 180×48cm×8 2020年(请翻转观看)

《绿云春》 132×66cm 纸本重彩 2011年

《绿罗裙》 66×66cm 纸本工笔重彩

《赏春芳》 66×33cm 纸本工笔重彩 2013年

《水长欢》 132×33cm 纸本工笔重彩

《春溪畅》 136×68cm 纸本工笔重彩 2012年

《春水观》 136×34cm 纸本工笔重彩 2013年

《春岭华滋》 35×137cm 2016年(请翻转观看)

《丽石叠》 245.4×125.2cm 2016年

《清溪快意 岫岭含春》 243.7×124.3cm 2016年

《玲珑山—溪映》 243.3×125.2cm 纸本彩墨 2017年

《暗香度》 70×34cm×4 2018年(请翻转观看)

《绣帷》 180×48cm×8 2018年(请翻转观看)

《夏山拥苍翠》 180×48cm 2018年

《晴峦暖阁》 180×97cm 纸本设色 2019年

牛克诚

1961年生于辽宁抚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94年至1997年间作为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日本国文部省特聘海外艺术家(画家)在日本学习日本画技法并从事绘画创作。

绘画作品入展“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十、十一、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展,以及“法国国家对比沙龙展”、“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等国际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首届中国美术奖”、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颁发的“重彩画创作学术奖”奖等;策划并主持“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旅日中国美术家国际艺术研讨会”“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担任首届中国岩彩画展、首届中国重彩画展及第四至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评委、学术主持或展览策划;学术专著《色彩的中国绘画》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一等奖;出版《牛克诚写意山水》《牛克诚山水画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丛书·牛克诚》等。策划并主持“山水本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等;在日本东京艾斯派尔画廊、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798鼎峰艺术空间等举办个人绘画展,为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代表画家。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组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