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号“孔老二”的父亲培养出5个博士孩子

在浙江温州瑞安,有这样一户“全国最美家庭”。

他们家共有8个人,6个儿女中,出了5个博士1个硕士。其中小女儿18岁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30多岁时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因为出色的教育成果,这家父亲被称为“人才魔术师”。

在小女儿的博士毕业典礼上,这位爸爸被女儿导师询问教子秘诀,他想了想,给出了这样几条: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

四、用苦难去磨炼意志培养其执著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

哈佛的名师听了,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东方父亲理念先进,教子有方。

他就是自号“孔老二”,将“父亲”这个头衔作为终身事业的蔡笑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人评价他的教育方式属于揠苗助长,看不到温情和耐心。但在对哈佛教授坦言的教子秘方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位父亲是在用对待事业的方式,终身教育和培养孩子。

而6个孩子各个成才的结果,也反映了蔡笑晚家庭教育理念的超前和成功。

当今世界,“虎妈”“鹰爸”无处不在。和这些被父母掌控,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来做自己的孩子相比,蔡笑晚的6个子女,却可以做到快乐生活,家庭事业双丰收。

究其原因,我想是他在秉持让孩子成才的目标中,始终注重了一家人的亲情维系,也就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感受到爱。

与其让孩子的行程满满当当,不如让他们的内心被自信和爱滋润充盈。

这是蔡笑晚的育儿心得,也是丽莎 • 舒格曼推崇的教育理念。

丽莎 • 舒格曼,全美知名专栏《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作者。

丽莎 • 舒格曼是十多年的小学教师,也是2个女孩的妈妈。近年来,她看到了越来越多年幼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压力下濒临崩溃,转而寻求心理治疗,甚至药物依赖。

母亲和教育者的天性让丽莎 • 舒格曼十分痛心。在她看来,大多数亲子冲突源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担心、过度的爱。

只有恰到好处的爱,才不会让父母焦虑,孩子痛苦。也只有真正了解教育的实质,父母们才能跳脱养育完美孩子的教养陷阱,真正学会从容育儿。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一书中,丽莎 • 舒格曼针对5~8岁孩子学习、交往、自我成长等18个教养误区一一进行指导,帮助家长们远离育儿烦恼、改善亲子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帮助、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中,丽莎 • 舒格曼提醒所有家长:生活并不会一成不变,而陪伴和爱才会永恒,让孩子拥有本该无虑的童年,不被过多负担和过高期望压垮,我们才会收获一段理想的亲子关系。

毕竟,让孩子学会“跌倒”以后,重新站起来,恢复自信,继续前进,才是父母应该传授给子女的最重要技能。

二、如何正确用爱培养孩子

1.放弃培养“完美的”孩子

我们常常能听到很多父母矛盾的自白:

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让孩子学这学那,把孩子压垮了。

这种矛盾心理通常起源于比较。家长们往往是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成就,开始焦虑,于是回家开始挑自家孩子的刺,或者拼命给孩子塞任务让学习。

这种心血来潮,往往停止于家长的热情衰减,又或者因为孩子的反抗而偃旗息鼓。

就这样周而复始,孩子痛苦,家长也精疲力竭。

在《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开篇,丽莎 • 舒格曼就和读者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怎样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

丽莎 • 舒格曼坦言,她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来观察那些因无法入选球队、没有赢得最具价值球员奖,或没能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常春藤盟校而崩溃的孩子及其父母。

令人痛心不已的是,这些孩子根本无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而他们的家长亦是如此。

所以开文探讨的问题答案呼之欲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孩子可供我们培养参考,也就是说,完美的孩子只存在于理想中,现实里是培养不出来的

丽莎 • 舒格曼强调:即便孩子表现得再好,他们也是潜在的混乱制造者;作为家长,学会灵活应对生活带来的各项挑战是我们的必修课。

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通才,而是应该观察孩子——观察他的性格、兴趣、学习特点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加以引导,让孩子成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兴趣、乐于接受挑战的人。

为他们在发现独特而美好自我的路途时喝彩,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放弃培养完美的孩子,放松对他们的高标准期望,往往可以超出预期,收获一个更惹人喜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努力培养乐于接受挑战的孩子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和学习应该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孩子在目前自己无法独立做到,但是在他人的帮助或者指导下,能够做得到的发展范围。

比如有两个同龄孩子小A和小B,同时开始学钢琴,他们水平一开始是差不多的。

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现小A接受比较快,而且记忆力非常好。于是她鼓励小A一年以后考P4。

这个P4级别,就是小A的最近发展区。这是目前他还做不到,但是在老师合理的指导和帮助下,非常有可能达到的目标。

但是小B呢,经过测试,老师发现他的接受能力没有那么好,根据孩子自身的基础水平,老师可能会建议他一年以后考P2。

这时可能很多父母就不干了。他们会觉得老师区别对待,凭什么让别人孩子一年后考P4,自己孩子却只能考P2这个级别?

有些家长就会大吵大闹,逼着老师让自己孩子也去考P4。

殊不知,P4级别的内容,也许并不是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强行加码要求,只会让孩子痛苦。

如果孩子很努力却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往往会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恐慌,最终很可能导致他无法面对挫折,从而影响家庭亲子和谐,实在得不偿失。

要想培养孩子乐于接受挑战,不轻易言败,家长可以在平常试着做这些:

1)帮助他们进行目标分解

孩子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大目标,要是总达不到目标,确实会很沮丧。

当把一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后,孩子可以一步步通过努力完成阶段任务,最终体验到成功的感受,并增强信心,也会越来越愿意接受一些新的挑战。

2)称赞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获得进步后,家长可以适当称赞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具体的一些做法、行为,而不是泛泛地称赞“你很聪明”“你很努力”。

这样,孩子不光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明白获得成功背后,通常需要哪些品质和行动,也就更加愿意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3)引导孩子积极看待挫折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引导他们积极看待问题。比如从这次挫折中可以学到什么,反映出孩子哪里可以提高,怎么提高。

很多孩子害怕失败,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成功的相互关系。

失败的人不会永远失败,而成功的人是经过很多次失败,才最终总结经验获得成功的。爱因斯坦也失败过很多次,但是人们依然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不要让孩子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帮助他们把沮丧的心情,转移到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他们就能慢慢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拥有了自信的基石,不至于日后遇到大挫折而全线崩溃。

三、养育孩子,是对家长认知的一次全新洗礼

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加入了培养孩子的竞赛中,似乎让孩子学超出同龄更多的东西,就能让他们比同龄人更聪明、更健康、更成功、更受欢迎。

但却常常事与愿违。我们很少听到家长报成功的喜悦,反而经常看到各类家长诉苦。

越不想让孩子犯错和失败,却有了越来越多容易崩溃、畏畏缩缩、害怕竞争的孩子,背后也跟着出现了越来越多唉声叹气、失望甚至绝望的父母。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身为两个女孩的母亲,丰富的育儿经验最终让丽莎 • 舒格曼认识到,教养子女注定是一种浴火淬炼的过程。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认为,孩子不是一块千篇一律且任人雕琢的木头,而是生下来就既有他独特的特性,又有所有人类都有的共通需求和旺盛活力的小生命。

只有帮助父母认识孩子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才能在问题出现时,让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重新认识和理解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解决问题,但不把孩子当作“问题”去解决,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脚手架,而不是和他们对立,用耐心和爱,陪着他们升级打怪,鼓励他们披荆斩棘……

养育孩子,是对家长认知的一次全新洗礼。只有和孩子一起把心理基石打好了,才不会因为孩子一时的表现不佳而焦虑。

有家长说,不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长大了,他会反过来怪我们没有提早的危机意识,才会让他落后于同龄人。

殊不知,孩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作为家长,能影响改变孩子的地方其实很少很少。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当前对于一个人的素质要求,并不一定在二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孩子身上依然适用。

所以相比于逼着孩子学具体技能,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孩子的生活中退一小步,培养他们自给自足的独立感和自信体验,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把控自己的生活。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理解和接纳真实的他们,陪着他们一起参加各类劳动,体验各种情绪,帮助他们练就强大的生命内核,终有一天,他们会如我们期望的那样,过上负责任且快乐的生活。

育儿就是育己,让这本《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做不焦虑的父母》引导我们配合孩子同频率共舞,画出亲子关系中最完美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