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在《道德经》里花了很多篇章,来论述“德”。除了我在读老子《道德经》启示之四一文中,列举的众多论“德”篇章之外,还在第四十九章、五十一章、五十四章、六十三章、六十五章、七十九章均有对“德”的阐述。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德善起作用。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德信起作用。这都是缘于德,才有这样好的结果。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十四章)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 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理呢?就是从这里。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六十三章)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十五章)

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而,唯德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所以,圣人掌握着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了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铢锱必较。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而有德行的人同在。

老子强调“德”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凭“德”,才能通向大顺。老子道教之后,儒家创派人孔子,对“德”更是注重。孔子向人们宣传“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然而,孔子也告诫人们:“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又分成了三个部分: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与这个人所处的位置,不成正比。如一个人的道德与人品的标准很低,突然飞黄腾达,那就非常危险了。倘若一个小民或小官,突然发个大财,他就不知道怎么支配这个财富了,他得到横财就胡作非为,吃喝嫖赌,尽去做不良的事,他的“德”就极端低下,灾殃就必然来到。那些道德和人品不高的人,他们的官就肯定当不好,一旦他们当官就会欺压百姓,收受贿赂,作恶多端,灾殃就必然临身。

二、智小而谋大:意思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很小,但他的计划很大,与他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其结果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假如某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去开战车或是去开飞机,最终可想而知,定是灾殃紧随,甚至于粉身碎骨。

三、力小而任重:我想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负其重,却要去硬撑,结果可想而知轻者伤身,重者丧命。

一个人要具有高尚的“德”是较难做到的,有“德”之人在社会上多是奉献,很少索取或不索取。如老子所云: 有德之人明了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铢锱必较。

老子、孔子都提倡“德”,但古人所处的社会也是名利社会,“德”既没有硬性的标准,又于个人的名利无益。因此,当时世人对“德”就难以去追求和保持;而对法家提出的利己主义,利己治他的理论,就受到热捧并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时社会的“德”就沦丧了,法家、阴阳家、捭阖家等排他利己的理论大行其道。到中世纪时,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将其马基雅维利主义传到中国,其核心思想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有一个特别的观念——目的证明手段的正确,来作为评判行为的准则;这个观念自然要将“德”完完全全的排除在行为之外。

迄今,目的证明手段的正确的这个观念在中国和世界广为流传和应用;道德败坏、世风日下,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