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曾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在40年上千例罪案的研究过程中,她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被宠大的孩子,自我中心,脾气暴躁,没规矩;

青春期的孩子谈恋爱,成绩下滑,不与父母沟通;

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稍加批评就扬言要自杀;

厌学、逃课、沉迷上网、交坏朋友……

虽然不良的早期养育导致犯罪的案例依是少数,但在养育的不同阶段,孩子状况频发,依然会让父母产生困惑。

李玫瑾教授认为,一般而言,孩子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行为或心理问题,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而这一年龄段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可能你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说过一句犀利的话:“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6岁之前的“唠叨”很必要

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TA的亲人唠叨。

最近几年,李玫瑾频繁出现在公众场合,谈教育几乎成了她的副业

孩子幼小的时候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都和你们照顾TA并让TA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TA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

12岁之后“闭嘴”同样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要改变沟通方式,要学会示弱。

pixabay.com

2019年4月,上海一位17岁男孩因为被母亲批评了几句,打开还在行驶的车门,从桥上一跃而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惋惜。

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听不得重话,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就不能再简单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学会“斗智”,首先就是改变沟通的方式,话要少说,点到即止。

孩子越大为什么越烦父母唠叨?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那些东西他都懂,听十多年了,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自然不想听。要学会“换位式”交流,先表示能体会孩子感受,然后再提出建议,全程没有批评也不强迫。

比如孩子早恋,父母先夸孩子有喜欢的人或被人喜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接着说下自己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然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收效会大不同。

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性格这个东西,现在越来越被忽略。所有家长总挂在嘴边的无非是:我这孩子学习分数、我孩子上什么学校。其实这些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智力是天生的,不是教出来的。那什么是后天可为的呢?就是性格。

很多罪犯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虽然我们需要聪明,需要分数,需要学历,但那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很善良,这种善良既救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一个福分。

有些人很傻,傻得大家都可以占他便宜,但正因为大家都占他的便宜,大家发现你不用躲他,结果这个傻人身边也有很多的人。

很多人很精,所有便宜都让他抢先,周围的人跟他在一块都吃亏,所以大家都离他远远的,这个人身边最后没有什么朋友。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蓝橡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