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区位交通优势,即墨国际陆港以其雄厚的物流和产业基础,巧打“双循环”发展牌,聚力发展现代化枢纽型经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代物流体系支撑,畅通内循环

岁末的济铁物流园,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生产的汽车正有序装入商品车运输专列,运往全国。“今年1-11月份,我们共运送一汽大众商品车11万辆。”济铁物流园负责人介绍,园区是青岛规划区域内最大的货运集散中心,园区内大宗物资交易中心项目已引进6家贸易型企业,年贸易额可突破10亿元。

物流,是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国际陆港同时拥有公路、铁路、海港、临空、轨道交通等交通要素,正全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服务“内循环”。在华骏物流园,快递车辆也有序穿梭其间。园区是国家级物流实验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承担着即墨及周边区域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重任,“双十一”期间,园区日均处理快递业务50余万单。

在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服务“内循环”的同时,国际陆港还大力发展时尚消费产业,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拉动“内循环”。目前,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预计2022年投入运营,将引入30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年营业额约20亿元,成为辐射胶东半岛的时尚消费新高地。另外,还重点打造山东省港口集团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青岛)分拨中心,建设保税物流园、冷链产业园和期货交割物流园园区,以即黄冷链班列为纽带,配套食品级智能冷库、日用品分拨库、跨境电商中转库等基础设施,推动冷冻冰鲜产品的全程物流、属地清关、保税仓储等功能在此聚集。

国际陆港还将面向时尚消费靶向招商,聚力打造国际高端时尚品牌、活力时尚潮流聚集地、中高端消费目的地,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助攻内循环,为融入RCEP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助攻外循环,企业出海“门更宽”

2020年12月27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伴随着汽笛鸣响,装满轮胎、纺织品等出口货物的集装箱通过即黄班列运抵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码头,装船出海。“我们可直接在即墨港区背箱,装货后运到即墨港区,通过即黄班列运到前湾港区码头。节约物流成本,还节省更多精力。”青岛慧瑞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柳克尧感叹,即墨港区作为青岛港的内陆港,使企业出海“门更宽、更顺畅”。截至目前,即黄班列已运行7.2万车,运送14.5万标准箱,平均每年为出口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2000余万元。

此外,考虑到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会出现供货不足问题,港区主动联系贸易公司,建立进口原材料储存仓库,让企业随用随取,保障生产经营。目前,即墨港区启动区4.4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和6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已建成,即黄班列常态化运行,港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海关地下监管通道工程加快建设,港口服务提质增效。探索形成“跨境重点货类精品班列+即黄即青城际小循环班列”海铁联运体系,全面实现根植省内、打通跨局、陆海联动的物流服务网络。

加快构建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聚集区,助力畅通“外循环”。域内跨境电商小镇是首批“山东电商小镇”,2020年,国际陆港与世界500强企业正威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小镇核心区打造青深众创智谷。“十四五”期间,国际陆港将以跨境电商带动物流、贸易等跨境服务链发展,引导研发、设计、检测、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注入全产业链条,打造立足即墨、聚合周边、辐射东亚区域性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聚集区。

临空经济产城融合,保障“双循环”

国际陆港始终坚持全局思维、前瞻思维、战略思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完成对陆港新城规划设计,打造“临空双创港”“智联物流港”“无限青年谷”的“两港一谷”城市格局,绘就陆港新城高质量发展蓝图。新规划着眼发展枢纽经济,瞄准高新产业发力,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新零售等枢纽偏好型产业多点开花。

2020年以来,即墨国际陆港引进山东省港口集团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青岛)分拨中心、中建科工、即发山九物流、深圳进化动力等20余个项目,涉及大宗贸易、高新技术、轨道交通、商贸物流、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

来源 |即墨融媒

文 | 张燕

总编/于法河

副总编/袁民

主编/刘伦三

编辑/万梦琪

法律顾问/兰卫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