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一部美剧《使女的故事》的热播,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使女的故事》讲的是在未来世界里,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随着核事故、辐射、化学污染、病毒试验等引起了严重的生态污染危机,人口出生率骤然下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 Gilead(基列国),女性被当做国家财产,被剥夺了所有权利,受到严格的管控。

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称为“女仆”,被迫作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剧中女主角奥芙弗雷德(Offred)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生存,同时更为了找到自己被夺走的女儿,她不得不周旋于统治者和他凶残的“妻子”之间,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任何话语权。

美剧《使女的故事》上映三季,在三年内横扫艾美奖和金球奖等各大奖项,当观众沉迷于剧情的发展不可自拔时,大众也纷纷好奇改编的原著作者阿特伍德的生平和经历,尤其是得知原著小说竟是出版于 1985 年时,更是对她的文学创造力和思想穿透力叹服不已。

因着热播剧的效应,关于阿特伍德的文章和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但始终还是少了那么一本足够完整的阿特伍德传记,直到文学博士袁霞为我们带来了这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阿特伍德传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袁霞,是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后殖民理论、生态批评和加拿大文学。在她悉心研习大量权威资料后,从阿特伍德的人生与作品两个维度,极为详实且全面地为我们带来了这位年过八旬却依然笔耕不辍的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的生平与思想。

在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阿特伍德的童年时光、求学之路、打工生涯、爱情与婚姻生活、文学创作,以及跨领域的多面发展等人生经历,更是可以在作者对阿特伍德作品里经典片段的分析中,感受到这位天才作家的思想与力量。

一、童年时期的丛林生活

你作为作家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与你作为一个人的自信有关…… 而这来自你的童年时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1939 年 11 月 18 日,加拿大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格蕾杯”足球赛后不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渥太华总医院呱呱坠地了~

为了区别和母亲的同名,玛格丽特被家人昵称为佩吉,而「阿特伍德」是一个古老的英国名字,可追溯到 14 世纪甚至更早,意思是 “林中珍珠”,似乎也在预示着她与森林和大自然那份难解的缘分。

因着父亲的工作关系,阿特伍德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魁北克北部偏僻的丛林里度过。一到春天时,一家人就进入森林,扎起帐篷,搭建木屋,加盖大屋。父亲外出实地考察昆虫;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管教两个孩子…… 等到秋风乍起,一家人便回到南部的城里过冬。

孩童时的阿特伍德 | 网图

童年时期的阿特伍德是哥哥哈罗德的小影子,经常去林子里探险,捉来青蛙、蛇、龙虾和松鸡作为宠物,一起绘画森林地图,游泳、划船、捕鱼、搭弓射箭…… 可以说,加拿大的北部荒野简直就是他俩的自然游乐场。而这一段丛林生活显然也是给阿特伍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本书作者袁霞所写,「丛林生活对阿特伍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覆盖着大片森林的北方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家,是港湾,是她精神的归宿,也是她创作的源泉。它出现在她的梦境里,出现在她的文字中。它深深地凿进脑海,每一次出现,便会引发灵魂深处的阵阵心悸。」

这些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自然成了阿特伍德创作的源泉之一。所以,我们会在她的诗集《苏珊娜·穆迪的日记》里,看到穆迪夫人对北部荒野那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在小说《浮现》里,当女主人公怀着愧疚之情踏上回家(北方)的征途时,心灵找到了皈依;而在半自传体小说《猫眼》中,北方之行更是女主人公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二、成为作家的契机

尽管阿特伍德在六岁时就写了第一本小说,描述的是一只蚂蚁的木筏漂流历险记;二年级时,写了第一部诗集《押韵猫》,但对于自己的人生路,阿特伍德还是时常感到迷茫。

最初的她,想当画家,想当植物学家;进入中学后,觉得应该要有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职业,在当时面向女孩可选的职业指导里,阿特伍德决定主攻家政,只因相较于当时的护士、教师、空姐和秘书等职业,家政的收入相对更客观些。

凭着独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阿特伍德在家政方面还是有些天分的。她设计自己的裙子,设计衣服的花纹…… 我们毫不怀疑如果照此下去,这个世界上一准儿会多了位著名的时装设计师。

年轻时的阿特伍德 | 网图

但事实是,在阿特伍德的内心深处,总觉得缺失了点什么。直到 1956 年的某一天,阳光灿烂,毫无任何预兆,16 岁的她 “成了一名诗人”。

据她自己的描述,那一天,她正走在足球场上,「不是因为我想去运动,也不是想去更衣室后面抽烟…… 而是因为这是我正常放学回家的路。我像往常一样悄无声息地快步走着,没有任何杂念,这时,一根隐形的拇指从天而降,按在我头顶心。一首诗歌形成了。

当她在学校自助餐厅向几位好友宣布想当作家的消息时,朋友们都震惊了。不是因为她说了什么,而是因为她居然有勇气大声说出来,尤其是在当时刚经历过大萧条,每个人都深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的大时代环境里,阿特伍德居然敢选择「写作」这条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人生道路。

但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天启”这样的时刻,阿特伍德因此走上了作家之路,而同样的经历,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身上也读到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上春树 | 网图

1978年,29 岁的村上春树,和妻子在东京经营着一家爵士酒吧。除了爱好阅读和听爵士外,彼时的他并没有写过任何与文学相关的文字。

但就在这一年的四月,某个晴朗的午后,村上春树跑到东京神功球场看棒球赛。当他一个人斜躺在外场席上,边喝着啤酒边看球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这种突如其来的念头,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里是这样描述的,「那时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它何以机缘凑巧落到我的掌心里,我对此一无所知…… 就像是天启一般。

就在那天晚上,村上春树在厨房的饭桌前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还因此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从此开启了他笔耕不辍的“职业小说家”生涯。

还真是无独有偶呢~两位作家居然都将他们与写作的缘分,归因于「天启」时刻。倒是平添了几分神秘又浪漫的色彩~

三、加拿大文学的捍卫者和代言人

阿特伍德相信,一个作家必须扎根于自己的土壤,不管是从地理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讲都是如此,因为「拒绝承认自己从何而来,...... 就是肢解自己」,「只有找到了你的归属,才能找到你自己」。

对阿特伍德而言,她的土壤正是加拿大的历史与文化,而她多年来也一直是加拿大文学传统的捍卫者和代言人。

她在约克大学教加拿大文学时,为了让更多人理解何为加拿大文学,专门写了本书——《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旨在号召加拿大人克服「受害者」情结,并激励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民族意识,抵制英美文化的入侵,确认共享的加拿大文学传统。

尽管本书出版后毁誉参半,甚至一度让阿特伍德陷入舆论的漩涡,但也因此引起了各界对加拿大文学作品的兴趣与关注。

单就这点上来看,阿特伍德显然达到了她的目的,「能够起到像鸟类图书中辨认鸟类标本的说明一样的作用…… 帮助你区别加拿大文学和其他常与之比较的、与之混淆不清的文学的不同之处」

除此之外,阿特伍德的作品里也一直都带有「强烈的历史意识」。本书作者袁霞通过对阿特伍德的作品回顾,粗略汇总了阿特伍德部分作品中的「历史连续体」:

《浮现》中沉入水底的美洲印第安史前文明;《人类以前的生活》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内收藏的大量史前动物化石;在《预言夫人》中,琼的哥特式古装罗曼史源自她对 19 世纪历史演义小说的兴趣;《肉体伤害》展示了加勒比殖民史及其后殖民现状;《使女的故事》基于 17 世纪的美国殖民史以及清教传统;在《猫眼》里,阿特伍德则将目光转向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遭受英国统治的殖民史以及战后“在加拿大土地上生活的人的关系史”。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读本书时的又一意外收获。在此之前,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只看到了阿特伍德作品中,比较显而易见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民族主义、女性主义、权力政治和环境问题等;只意识到她是位多产作家,却没想到把这些作品串起来的话,可以串出一条历史线。嗯,这个角度足够特别。

而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袁霞还向我们展示了阿特伍德的另外一面——跨界女王。原来,阿特伍德不仅仅是有着「加拿大文学女王」称号的多产作家,更是位漫画家、网络多面手,甚至还成功涉足歌剧领域……果然是:艺术无边界呀!

写在最后

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袁霞写阿特伍德,不仅仅写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更有对其众多典型文学作品的评析,甚至对每一处的引用都附有详细的备注,果然是史料丰富,立场客观公正呢。

无怪乎有网友读完本书后惊呼:以为读的是传记,没想到是「传记+文学评论」的双重收获

私以为然。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