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客在景德镇陶溪川拍摄用3D陶瓷打印技术创作的“百家姓字模”作品。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月17日发表一篇文章,称中国多达12亿人,却为何只共用100个姓?如果你在中国街头随便拦住一个人问他姓啥,那么他们很可能告诉你姓王、李、张、刘或陈,因为这些是中国最常见的5个姓。数据显示,4.33亿人以它们为姓,相当于30%的人口。

中国是“姓氏池”最小的国家之一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14亿人口,是“姓氏池”最小的国家之一,但却也远远不止100个姓氏这么简单,据悉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曾记录过2万多个姓,一些研究者估计,中国一共存在过2.3万个姓。宋朝时,列出数百个最常用姓的《百家姓》成为经典儿童教材。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姓氏演变得极其之多,《百家姓》已不足以涵盖所有了。

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仅有6000多个在用姓氏,且绝大部分人口(近86%)共用最常用的100个姓。相比之下,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但该国2010年人口普查中统计的姓的数量达到630万个,且大部分人的名字没有重名,而中国重名者,你我身边随处可见。

姓氏经常变动而导致消失

中国历史上移民、政治动荡和战争频繁,意味着人们的姓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这也是许多姓消失的部分原因。有时,古代统治者和宗族以其国家或封地的名号为,姓还有人被皇帝赐姓。历朝历代,一些少数民族也采用汉姓。有时,人们也为求方便改名换姓,例如通过采用发音类似但笔画更少的字简化其姓名。还有人是出于迷信才这么做,比方说放弃一个被认为将带来厄运的名字。

姓氏消失也是一种被称为“高尔顿-沃森过程”的自然现象。例如,如果某个姓集中于特定区域且男性后代不足时,该姓就有可能“自然消失”。斯坦福大学和中科院研究人员在1992年的一项研究中表示,“中国人使用的姓更少,且比白种人或日本人具有更多的同姓人,这是因为姓在中国的出现至少比在欧洲或日本早3000年,从人口远少于现代的那时起,许多姓逐渐绝迹。”

生僻字姓氏一直都在消失过程中

千百年来,生僻字姓氏一直都在消失过程中,但它们在现代中国面临一场加快的危机。主要问题是,并非所有中国汉字都已被编码以进入计算机系统。2017年,人口信息专用汉字字库中约有3.2万个汉字,仍有数万个未被收录其中。随着中国迅速进入数字时代,从预约事项到购买火车票,几乎一切都已转到网上进行。这意味着,如果人们的姓名使用了字库中未收录的生僻字,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巨大麻烦。据报道,截至2017年,名字中包含生僻字的超过6000万人。为解决类似问题,专家已将字库中的汉字增至7万个,并仍在致力于提升至9万个。

中国关于姓氏的12种来源

1.古代的姓沿用至今。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周朝的诸侯国号或所封的邑演变而成。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楚、卫、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乡、亭之名为姓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4.以出生地和居住地为姓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出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7.以官职为姓氏。如司徒、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6.以先人的排行为姓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7.以官职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8.以技艺、职业为姓氏。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9.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10.以先人谥号为姓氏。如庄、康、武、恒等。

11.因赐姓、避讳而改的姓氏。如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2.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