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即保持沿新近内亚轴线进攻日本本土的态势不变,又在中太平洋地区开辟了新的战线。也就是说,盟军将从两个方向对日本进行反攻,既减少陆军不必要的损失,又加快战争进程。

对于中太平洋进攻战略,尼米兹成立了一支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突击力量,并选择了仅有1.18平方公里的贝蒂欧岛,作为第一阶段作战目标。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旨在确保“开门红”,赢得头彩。没成想,牛刀被崩了一个豁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舰队”横空出世,实力雄厚。

随着美国战时体制达到巅峰,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大为改观。以参加塔拉瓦战役的“第五舰队”为例,仅新型航母就达19艘,加上各类战舰共计200多艘、作战飞机1000余架,尼米兹更是任命斯普鲁恩斯指挥这支舰队,那为什么是他呢?

首先,作为中途岛海战的功臣,冷静而富有进攻精神的斯普鲁恩斯,在战斗实践中拥有丰富的航母作战经验,而具备同样素质的“蛮牛”哈尔西,还在南太平洋战区加紧对日军拉包尔基地的围堵。眼下,值得信任并能担当重任的,非他莫属。

其次,中途岛战役后,尼米兹将斯普鲁恩斯留在身边担任太平洋舰队参谋长,一干就是一年多。尽管其嘴上没说不愿意,但同为军人的尼米兹十分理解一位战将最愿意去的地方是战场,而不是办公室。现在机会来了,他自然愿意成人之美。

更关键的一点,“第五舰队”是太平洋战区最大规模的一支海上突击力量,可谓是集合了各路精英,仅少将就有21位,要想这些人听话并最终形成战斗力,就必须由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坐镇,而已晋升为中将的斯普鲁恩斯,无疑是最佳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领任务的斯普鲁恩斯与尼米兹,决定对塔拉瓦环礁的马金、贝蒂欧岛同时实施两栖作战。为了一举攻占两个小岛,二人事无巨细、精心起草了300多页的进攻方案,计划书就有12本,甚至在目标附近修建了6个机场,对登陆进行空中支援。

相比驻守塔拉瓦环礁4800名日军来说,美军此次行动无疑是“杀鸡用牛刀”。当然,“第五舰队”另一项主要任务是“围点打援”,争取在该海域附近消灭前来增援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总而言之,美国太平洋舰队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

然而,“开门红”却成了“血染贝蒂欧”。

1943年11月,从办公室重返战场的斯普鲁恩斯,率领庞大的“第五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向吉尔伯特群岛,盟军的“电流行动”如期展开。让他骄傲的是,凭借其舰队压倒性的优势,当前的问题并不是“能否打赢”,而是“能否赢得更漂亮”。

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火力准备,美军分别在马金和贝蒂欧岛实施两栖登陆。而在贝蒂欧,陆战二师的1.8万人遭到了日军的顽强阻击,被压制在海滩上,鲜血染红了海滩,仅3天就阵亡了近1700人。那么,“准备充分”的美军为何损失惨重呢?

一是,炮火准备效果不佳。3000多吨炮弹和航弹将小岛炸得一塌糊涂、火光四起。但实际上根本未伤及守军筋骨,炮弹落在松软的珊瑚砂上威力大减,浓烟影响了炮击精度,甚至有的炮弹越过小岛落到海里,日军在半地下的掩体中安然无恙;

二是,缺乏两栖作战训练。尽管陆战二师中超过55%是参加过瓜岛战役的老兵,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热带雨林与登陆作战有着本质区别,缺乏训练的美军,一时间对日军半地下式工事束手无策。第一天,仅占领2个足球场大小的登陆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侦查不详细。两栖作战中最重要的水文资料,在此战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是忽视,以至于进攻时正好处于落潮时,登陆艇搁浅在距海岸450米处,部队只得涉水上岸,这段路程成了日军的射击靶场,也是伤亡最多的地方。

原本计划一天结束的战斗,硬是打了3天。巨大的伤亡更是惊动尼米兹,他亲自上岛召开现场会,仔细研究日军的半地下式工事,并责成众将官汲取贝蒂欧作战教训,提升武器效能和制定攻克地下工事的战术,避免出现“如此狰狞的战场”。

惨重的代价引发了美国民众的质疑和批评,而尼米兹的“死对头”麦克阿瑟,则常拿此战作为抨击海军的“有力武器”。不管怎么说,塔拉瓦战役的教训是深刻的,但战前美军上下因“杀鸡用牛刀”而滋生的骄傲和轻敌情绪,才是其惨胜的根本原因。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