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七月二十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晴空中洋溢着欢快的气息。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身披黄金甲,脚踏登云靴,跨乘青骓驹,率领徐世勣、尉迟恭等二十五将,重骑兵一万,轻骑兵三万,明甲执戟,浩浩荡荡,献伪郑皇帝王世充、伪夏国王窦建德二俘于太庙。

献俘之礼属于军礼,即报告胜利,献上虏获的战利品,此礼古已有之。隋唐的献俘仪式为:将被俘敌酋以白练捆缚带往太庙、太社作象征性的告礼,然后在玄武门行献俘礼。皇帝在门楼前楹当中设帐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献俘将校在楼下左右班立,楼前稍南设献俘之位。百官到齐后,侍臣将班齐牌用红丝绳袋提升上楼,报知皇帝。

皇帝就座,百官三呼万岁行礼。侍臣宣布“引献俘”,将校把被俘者带到献俘位。侍臣当众宣读战胜敌军的“露布”(即“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刑部尚书奏告,将某处所俘执献,请交付所司处置。此时,如果皇帝下令处以极刑,就由大理卿带往法场;如果皇帝下令开释,侍臣便传旨先释缚,随即宣布释放。被俘者三呼万岁,再拜谢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把笏版插在腰带上)舞蹈,三呼万岁。

王世充被赦免其罪,贬为庶人;窦建德被推到西市,斩首示众。当刽子手的鬼头大刀呼啸而下,他蟠然悔悟,哥们义气害死人,兄弟义气要不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窦建德一生,靠兄弟义气起家,又靠兄弟义气败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573年),窦建德出生于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窦家虽然世代务农,但也是先前阔,对外宣称汉景帝窦太后之父安成侯窦充苗裔。其实这是名不副实的乱认祖宗,跟李渊自称陇西李氏,是汉飞将军李广苗裔一样。据陈寅恪先生考证,窦建德的窦姓出自鲜卑族纥豆陵氏。窦父希望儿子以后成为像宇文邕一样的一代雄主,于是便用当时年号给他起了这么一个霸气名字。

窦建德材力绝人,重然诺,讲义气,长大后成为当地一位赫赫有名的豪侠,跟单雄信差不多,靠一身功夫混江湖。徐世勣也是豪侠,只不过徐世勣是土豪,家大业大,养着好几百小弟,窦建德单雄信养不起小弟。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春天,万物萌发,窦建德正在扶犁耕地,有人跟他闲聊,一个乡邻去世了,家人没钱安葬,愁苦无告,嚎啕大哭。窦建德听了,黯然叹息,当场把牛解下来,送给这位乡邻。要知道一头牛对于一个农户来说,那可是绝对的巨额资产。我小时候,家里养着两头牛,一黑一黄,每天精心侍奉,既怕雨淋,又怕饿着。因为如果没了牛,春天播不了种子,秋天收不回粮食,一家人就得挨饿。乡人一看窦建德二话没说就把耕牛送了人,不由对他刮目相看。

树大招风。附近盗贼听闻此事,心想这家伙肯定有钱,牛都舍得送人,可见家中财产不仅仅只有一头牛。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十几个人摸进了窦建德家中,图谋抢劫。窦建德听闻外面人声嘈杂,知道不对劲,持刀站在院子里,盗贼一进,卒起不意,砍翻三人。余人一看死了同党,赶紧退出院子,不敢进来。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看看天快亮了,盗贼就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凡事不要做绝,我们栽了,认怂,你把我们同伙的尸体还给我们。

窦建德说,没问题,你们扔根绳子进来。盗贼扔进绳子,窦建德脱下一个盗贼尸体的衣服穿在身上,把绳子绑在腰间,盗贼们把他拖出去,他忽然跃起,捉刀又砍翻好几个,盗贼们作鸟兽散。这下子出了大名,当地知县亲自褒奖,你也不要种地了,当个里正,维护治安吧。隋朝以百户为一里,每里置里正一人,负责掌管户口、赋役之事。

窦建德当里正期间,大力结交各路豪杰,跟刘邦当亭长,宋江当押司差不多,很快在江湖上声名鹊起。四方八面的豪杰纷纷慕名前来结交。父亲去世后,送葬者多达一千余人,送葬队伍绵延数里。但是窦建德不收一文钱礼金(所赠予皆让不受)。

大家读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就会明白,窦建德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游侠标准。游侠的特征就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便是不爱钱。《游侠列传》中的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馀十金之财。”汉武帝徙天下豪富于茂陵,“郭解家贫,不中訾”。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杨广首次征伐高句丽,全国募兵,窦建德身为“府兵”之一员,毫无疑问也在被募之列。府兵平时耕地,战时出征。巾帼英雄花木兰,其父便是一名府兵。窦建德进入军队,成为一名小队长(100人为一队,都是同乡近邻)。还没走,一个名叫人孙安祖的朋友前来投奔。孙安祖是个盗贼,前段时间偷了羊,被县令抓住打了一顿。此贼怀恨在心,刺杀县令,投奔窦建德处躲避追捕。

恰好此时,王薄在山东揭竿而起,自称“知世郎” ,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老百姓不要去辽东卖命,跟他混,有肉吃,一时间烽烟四起。窦建德跟孙安祖说,当年隋文帝杨坚都打不下高句丽,杨广就更打不下了,去了有死无生。大家都是命,不能这么贱。"丈夫不死,常建功于世,渠为亡命虏乎!”你可以去高鸡泊(河北故城县西南)占山为王,“且观时变,以就大计。"孙安祖一想,除了这条路,好像也无路可走,也就同意了。窦建德用自己的威望招募了好几百逃亡士兵和无业游民,让孙安祖带着,入高鸡泊为盗,江湖称呼孙安祖为"摸羊公"。

这跟宋江上梁山泊之前先让花荣秦明去有啥区别。

就在孙安祖上高鸡泊之前,已经有两伙盗贼非常猖獗,一个叫张金称,一个叫高士达。这帮盗贼杀人越货,焚烧房舍,祸害乡邻,唯独不去祸祸窦建德家乡。因为窦建德侠名远播,惹不起。消息传到郡县长官耳中,瞎子也能看出来窦建德跟这帮人有牵扯,于是将窦建德灭了族。窦建德正随军走到河间(今河北沧州属市),听说家族被屠灭,遂率麾下二百多亲信投奔了高士达。不久孙安祖被张金称火并,窦建德接收了孙安祖的势力。

窦建德生性勤俭,不喜欢吃肉,每顿饭就是粗粮加点蔬菜。对待手下兄弟们非常慷慨,财物都散给大家伙,自己一文钱不留。而且跟兄弟们同甘共苦,平等对待,“由是能致人死力”。经过七年生死搏杀,窦建德拥众数十万,成为跟李密齐名的两大义军力量。

南有瓦岗山,北有高鸡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业十四年(618年)七月,窦建德自称夏王。随后干翻了被李密打的只剩一口气的宇文士及,跟王世充结盟,向突厥称臣,将萧后送往突厥。王世充称帝后,窦建德便跟他绝交了。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窦建德攻陷黎阳,活捉了李世勣和魏征,对二人加以重用。李世勣身在夏营心在唐,明着帮窦建德干活,暗里却想刺杀窦建德,消息泄露,于武德三年(620年)正月跑回长安。手下人说,这种狼心狗肺之徒真正可恨,得把他老子杀了。窦建德说,李世勣本来就是唐臣,不忘旧主,这是忠良啊,不能杀。再说了其父有啥罪过呢。李渊见窦建德势大,赶紧遣使和好,双方结成盟友。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已经被李世民围成瓮中之鳖苟延残喘的王世充遣使前来,请求窦建德拉兄弟一把。窦建德本来对是否支援郑军处于摇摆不定状态,但是他的中书侍郎刘彬的谏言让他下了支援郑国的决心。刘彬说:“方今天下大乱,唐国得到关西地区,郑国得到河南地区,夏国得到河北地区,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唐军攻伐郑国,从秋天打到冬天,唐军日益增加,郑地日益缩小。从现在形势看,郑国的灭亡只在朝夕之间。郑国如果灭亡,那么夏国必然不能独存。所谓唇亡则齿寒。不如我们与郑国化敌为友,发兵救郑,夏击其外,郑攻其内,破唐易如反掌。唐军退后,我们再静观其变,如果郑国可取则顺势取之,并二国之兵直驱长安,那么天下指掌可定”。

窦建德权衡利弊,听取了刘彬建议,答应解救郑国之围。三月,窦建德率军十多万,号称三十万,水陆并进,泛舟运粮,溯河而上,驻军于虎牢关之东部平原,修筑宫殿于板渚(虎牢关东北渡口),派遣使者与王世充报信,又给李世民写信,要求唐军退守潼关,将侵占郑国的土地归还,唐郑两国重修旧好。

李世民亲帅2500玄甲军与窦建德对峙虎牢关。经过几次试探性交锋,发现窦建德就是个纸老虎,别看人多,其实不能打。但他也不想过度刺激窦建德,毕竟自己这边也是强弩之末,经不起大风大浪了。于是给窦建德回信:“唐夏两国虽然屡有争端,但是一直交好。王世充虽然也曾与你交好,但此人反复无常,此刻危在旦夕,仅仅对你虚言相诱,你就以三军之众受制于人,千金之资
坐供外费,依我看来这对你而言并非一个明智的决策。我今天与你的部队稍一接触,他们一触即溃,损伤惨重,王世充却连基本的慰问都没有,他难道不感到愧疚吗。我现在暂不进攻,希望你择善而从。如果你不听我良言相劝,以后恐怕追悔不及”。

窦建德看了回信,没有认怂,两军遂处于僵持阶段。四月,李世民派遣王君廓率领一千多名轻骑兵抄掠窦建德军粮,擒获夏国大将军张青特。此役使得窦建德军队与唐军继续相持下去的可能性变得微小,他必须在退兵与决战之间作出抉择。

夏军将士屯垒日久,尽皆思归。祭酒(隋时学官)凌敬给窦建德进言:“大王此时应该率领全军翻越太行山,深入敌后之三晋地区展开运动战争,这样有三大好处,一为不遇强敌,取胜容易;二可开疆拓土,国势愈强;三能震动关中,郑围自解。您现在最好的决策莫过于此”。

但是夏军诸将在王世充使者王琬等人的金钱攻势下不愿远道西上,一起上书道:“凌敬只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懂战争,他的话怎么能听呢”。窦建德一看众心难违,就跟凌敬说:“现在我军声势正锐,此乃上天助我,趁时决战,必将大捷。我不能听你的”。凌敬强项固争,建德大怒,令人扶出。

窦建德妻子曹氏听闻,也跟窦建德说:“凌祭酒说的话不能不听。夏军如果能从唐军背后突进,然后联合突厥人西面包抄长安,李世民部必然回师自救,郑国之围不战而解。如果大军在此长久相持,费钱费力,想要成功,何日可待”。窦建德说:“这不是你们女人该操心的事。此番我远道前来救郑,实因郑国此刻危在倒悬,生死存亡只在朝夕之间。如果舍之而去,是背信弃义之举,这种事我不能做”。

窦建德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决策皆因为他的草莽出身,可见他还没有从一个合格的农民领袖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看重的只是利害,而非对错。从传统意义上而言,如果夏军此时弃郑而去,确有背信弃义之嫌。然而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说过,“大行不拘细谨,大礼不拘小让”。只要有救国为民的大义,些许小义,无足挂怀。

窦建德这种“重义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他从小养成的处世方法和行为习惯,他就是靠“讲义气”“重然诺”成功的。用现在话说,这叫“路径依赖”。让他不讲义气弃王世充而去,食言而肥,这种事他干不出来。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八,李世民和窦建德展开决战。夏军悉众而至,从板渚直到牛口渚列阵,长达二十余里,鼓行而进,旌旗蔽日。唐军诸将见了,皆心生恐惧。李世民率领几个骑兵登高远眺,然后对诸将说:“夏军起自山东,从未见过大敌。现在度险喧嚣,可见没有军纪。逼近我们城池列阵,可见有轻视我军之心。只要我军按甲不出,等到他们士气衰竭,士兵饥饿难耐,肯定自己退兵。到时候我们出兵追击,无不克者。现在我可以跟你们打个赌,不出中午,破之必矣”。

夏军从早上七点列阵直到中午十二点,又饿又累,纷纷坐在阵前,又争着去河边喝水,各部警戒部队往来穿梭巡逻,准备退兵。李世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遂派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从夏军阵营西侧极速南上,而且下令:“如果夏军不动,你就回来。如果他们动了,你就引兵从东面攻击”。宇文士及到了夏军阵前,夏军果然轻动,李世民说:“攻击的时候到了”。此时放牧在河滩的战马也恰好赶回,天时地利际会一处,李世民率玄甲军作前锋先进,大军随后相随,全军渡过汜水,直冲夏军阵营。

窦建德正召集群臣举行战时会议,唐军猝然而来,朝臣猝不及防,纷纷向窦建德靠拢,窦建德传令骑兵上阵对敌,骑兵却被朝臣阻隔,不能马上进入战斗,进退之间,唐军已经逼近,窦建德窘迫,退依东坡整军防御。唐军骑兵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夏军大败溃散,唐军追奔三十多里,斩首三千余级。

夏王窦建德身中长槊,败逃到牛口渚,唐军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紧追不舍,窦建德落马,白士让持槊欲刺之,窦建德急忙表明身份:“不要杀我,我是夏王,我能让你荣华富贵”。杨武威下马将其擒获,押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责备道:“我来讨伐王世充,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何越境而来,犯我兵锋”。窦建德回答:“我今日不来,以后还要烦劳您远取”。谄媚求生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叫“英雄气短”。

窦建德军队最初开拔到牛口渚时,就有谣言传出“豆如牛口,势不得久”。此语果然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