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的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

那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则是对浴火重生的中国最强有力的守护,这朵蘑菇云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里有一句广为传诵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一个新生的政权渴望能拥有和平的发展环境的时候,往往并不能如愿。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在众多强国的虎视眈眈中寻求自己的出路。

暗流涌动的国际环境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时极不寻常的时期,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新中国的发展无比艰难。

当时拥有核武器的大范围的杀伤力让无数国家趋之若鹜,在遭遇多次来自国际上的核武器威胁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工业的历史性决策。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而在后来解密的美国的档案文件中,关于在危机与战争中是否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是当时他们外交与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国家当然不会无视中国研究出核武器的可能。然而涉及到多方博弈之后,中国就拥有了自己的喘息之机。

美苏争霸促使苏联为中国提供核援助,为早期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生机,虽然后期苏联却单方面撕毁协约,不再向中国提供帮助,但已经无法阻止中国前进的决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明白,这朵蘑菇云对于中国的意义。

中国政府于当日发表声明,全名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核战略,声明中强调:"这是中国人民再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哪怕是中国人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的中国并不平静,相反,这一时期的中国自然灾害、群众运动让国家财政一度出现困难,与此同时还有"大跃进"进一步扰乱国民经济秩序。

而明显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原子能工业,到底还应不应该继续下去,成了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继续发展原子能工业,那国民经济究竟能不能扛住这么巨大的消耗?就这么放弃这一目标,岂不是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那崛起更是遥不可及。

中央最高决策会议也就此展开激烈争论时,陈毅力排众议,说出了那一句引起无数人侧目的话:"哪怕是中国人当掉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这句话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之一,陈毅说出的话必然会被人们解读成国家的态度,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金庸都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一场"华山论剑。"

金庸在《明报》的社评中尖锐地指出:"不知陈毅是否了解,一个人民没有裤子穿的国家即使勉强制造了一两枚原子弹出来,国家也决计不会强盛的,而这个政府也一定不会稳固的。"

站在国家政治立场的陈毅

翻开陈毅的生平,是传奇的一生,参加大大小小的战役,却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正是经历过无数血与火的考验,他绝不会轻率地说出偏激的话,也更加明白士气的重要性。

让人民当掉裤子,并不是真的完全将人民置于国家发展之后,其实在当时军方经过调查之后,已经全面评估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陈毅只不过是将这一事实,用一种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后来陈毅自己也承认自己说话有些缺乏思考,也听说了金庸对他的批评。陈毅解释自己的初衷:"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什么民族尊严呢?国家的安全有什么保障呢?我们共产党有什么伟大、光荣呢?再说,有了核子,没有裤子又怎么打仗啊!"

陈帅还说,"我同《明报》那个查先生(金庸原名查良镛)的社论,两家的话合起来,就全面了。今后,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既有裤子,又有核子!我说裤子,当然是个比喻,就是要做到中国人丰衣足食,手上还有个不大不小的核子弹。"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陈毅的那句话,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些急切与冒进的味道

陈毅是解放军的领导人,是国家领导团队的一份子,他的立场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如金庸一样,在说话时更多地展现自己体恤民情的一面。

现在看来那么不近人情的一句话,恰恰是当时动荡无比的局势中一颗强效的定心丸。口头上虽然说着略微激进的话,但陈毅仍然对现实的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

据记载,当从金尧如口中得知,香港报纸都称赞他的话亮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时,陈毅却明白,不过是"Z"派的报纸在给自己捧场。

这些话未必对头,如果说一个领导人的话只得到自己的人的欢呼,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也正是对不同声音的接纳,才成就了陈毅传奇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混乱的境况中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陈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声音无疑是给民众以信心,而纵览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就会发现,士气与实力同样重要,更何况当时本就有能力完成这一伟大目标的中国呢?

站在人民生活立场的金庸

在中国的文学史中,金庸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人物。同样,金庸的笔锋也绝不仅仅停留于文学。

他写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也注视江山庙堂,他的文字初看不愠不火,再看便觉锋芒渐出,金老爷子如同他自己笔下纵情江湖的侠客,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很多时候误会都来源于对事情没有详细的了解,金庸在《明报》发表了对于陈毅的批评中中还有另外一番话:

"中央一位负责首长居然说到'即使中国人民全部无库,也要自拥核子武器',这句话在我们听来,实在是不胜愤慨。一个政府把军事力量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二位,老实说,那绝不是好政府。我们只希望,这只是陈毅一时愤激之言,未必是中共的政策"。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但在政治方面,却不能不承认,在这件事情上,陈毅的眼光更为长远。金庸之所以会这么说,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局限性以外,也有为当时新办的《明报》增加流量的意味。

一生与文字交手的金庸却选择了可以忽略陈毅如此明显的比喻,是爱国心切,也是看准了藉此掀起一场笔战对于《明报》的益处。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陈毅说话的动机,当时的金庸并没有充分了解,这也让两人之间的辩驳似乎是一场必然。

金庸从一个文人的角度,清楚地指出到陈毅话语里有失偏颇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国家若是丝毫不顾及他的人民,那又谈何保护人民呢?

金庸的批评是与当时主流完全相反的声音,与主流的"Z"派报纸《文汇报》、《大公报》等的报纸比起来,他的《明报》显地势单力薄。

面对"Z"派报纸上刊登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他顶着无数的骂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阵地。如果说一开始是为《明报》而开始的刻意论争,到后面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是一时意气还是真正怀揣着人民了吧?

两颗赤诚心灵的碰撞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正是因为当年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发展。假使当年中国决定选择先做裤子,如今的中国也许原到不了这番模样。

要不要卖裤子,冒着吃不上饭的风险搞尖端武器,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万幸的是,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党和国家选择了一条赌上国运的道路。

并且用新疆罗布泊的一朵蘑菇云告诉整个世界:中国赌赢了!文人之间的"裤子与核子"之争,也随着这一事实落下帷幕。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这场在史书中留名的论战在当时是要论个是非黑白。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不难发现,无论是陈毅还是金庸,他们本身都无对错可言,有的只是不同的立场。

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一个是政治家,需要的更多是鼓舞人民,而不是说出残酷的真相;一个是文学家,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批评政治家的偏激。

历史的真相我们已经无从了解,但这里面有趣的地方在于,恰恰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观点,才给了如今的我们,一个更靠近真相的机会。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