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 象 莆 阳

/

vol.1158

千年的戏剧,百年的土楼,园庄的线面,女摄影家的镜头

图文:莆田女摄影家协会

当千年莆仙戏遇到百年土楼,碰到莆仙传统美食,会擦出什么火花?近日,莆田女摄影家协会来到仙游园庄镇枫林村开启2021年的第一次采风。透过她们的镜头,可以看到传统美食、传统建筑融入莆仙戏因素,一次跨时空的视觉冲击,令人眼前一亮!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月16日,隐在晨雾中的仙游园庄镇枫林村,空降一批扛着“长枪短炮”的红色娘子军。

园庄枫林线面村声名鹊起,为了了解村民制作线面的过程、见识晒线面的技巧和感受晒线面的乐趣。

莆田市女摄影家协会三十多位女摄影师不畏冬寒,一大早就来到园庄枫林村探秘。

黄秀明 摄

村道上,家门前,那些经常被人围观的村民们,已然成了有经验的“老演员”。

很多人自动配合摄影师,他们起伏身挑面、拉面、提面的动作,娴熟又优美。

周桂珍 摄

暖日下,村中随处可见一排排晒着面的面架。晒面的叔伯、婆姨们,熟练地将面筷的一端插进面架上一个小小的洞眼里,另一端握在手上倒退着向后向下拉面。接着拿木棍将线面的上下摊开,防止线面粘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莉 摄

那些柔软盈白的线面如巧妇手中的“蚕丝”,而穿梭在线面中的村民,如吐丝的蚕,又如织布的“织娘”,让人眼花燎乱。

02

马莉 摄

提前安排好的莆仙戏演员,在村内款款而行。

陈惠芳 摄

他们“夫妻”在一排排白色的线面架中穿行着,时近时远恩爱的背影,诱人注目。

周桂珍 摄

三生三世魂牵梦萦,但愿只身在戏里,圆百世夙愿千年不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颖 摄

传统美食融入莆仙戏因素,协会组织者睿智而又独特的创意,使摄影师们的创作思路空前灵动。跨时空的视觉,让艺术家的艺术灵感倍增。

黄秀明 摄

三十多位穿着红马甲的女摄影师们,或蹲或站或半蹲扎马步,大家努力寻找至高点、最佳拍摄点,眯眼,构图;每个人都紧握“手中枪”,把柔美的线面及勤劳的线面制作者的身影,轻轻地收入相机中,刻在脑海中。

陈韶春 摄

一碗浇上蒜油,面上配着花生、紫菜、五花肉的线面吉庆又好吃,但生产线面的程序却很复杂。

李亚男 摄

村民们从午夜时分就要起床和面、把面摊平、醒面、擀面、上面、开面、切割、揉条、三次搓圆绕团、串面等……一束成品线面,要经过多道工序。

张俪 摄

线面好吃,制作真心不容易。“丝丝缕缕皆用心,绵软入口总关情”,劳动最光荣。

严慧敏 摄

亲眼见证村民们晒线面精彩的场面,女摄影师们都感慨,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艰辛。

03

有着中国面点师之乡美誉、别名为慈孝里的园庄镇,名胜古迹精彩无限。“鳌峰大埔寨、白候山古寨、溪尾山新时器遗址……”

陈英 摄

而建于清代,高16.5米、边长为21.6米,可与客家土楼相媲美的东石亦可楼,深深地吸引了这些慕名而来的远客。

张颖 摄

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每一个建筑艺术符号都有自己的人文精神的寄托。

陈英 摄

有78个射击孔,集防抗于一体,易守难攻碉堡似的方形土楼亦可楼,为土木结构,门窗兼用青石,极具特色。

吴利群 摄

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莆仙戏,绘炙人口。

周桂珍摄

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的莆仙戏,是上一代乡村民众最喜爱的娱乐节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张颖 摄

推开亦可楼底层的大门,土楼室内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古色古香、与现代建筑截然不同的时代样貌。

黄秀明 摄

锣鼓响,生旦唱,吱呀作响的楼板、大红灯笼映衬古绣楼……

马莉 摄

土楼中,只见底楼有两位莆仙戏中的男女主角,盛装逐戏。

张俪 摄

在二楼齐案举眉。

陈惠芳 摄

在三楼脉脉含情对视,此景此情如梦如幻……

宋雅芳 摄

男女主角古朴优雅的装扮,举手投足间,蕴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在此百年土楼邂逅传统莆仙戏,用心感受,这滋味无比奇特,心潮澎湃。

幕 后 花 絮

花絮拍摄:严慧敏、黄秀明、张颖

此次采风活动,摄影师们大开眼界,创作的热情高涨,艺思泉涌。大家纷纷高举相机按动快门,土楼内响起一阵此起彼伏又动听的“咔嚓”声……让人沉醉沉迷的画面,仿佛能让时光停驻!

黄丽珠 摄

“理论来自实践,艺海无涯”,踏出家门,用心感受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风土人情,能让摄影师们的艺术涵养和摄影技术同时得到升华。

“巾帼不让须眉,行摄路上,我们也是能手。”穿梭在园庄乡拍线面、探土楼的女摄影家,成为园庄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END-

by看莆田转载编辑,来源:莆田女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