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印边境从刚开始的矛盾爆发到现在双方对峙,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如何处理中印之间的关系,成为印度国家的一个重要议题。

《印度斯坦时报》在一篇名为"2021战略展望"的报告中称"在关乎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的问题上,绝不向他国妥协",其潜在意思是印度不会向中国低头。但明眼人早已看出,印度说出这句话是嘴上强硬,身体诚实。

这其中的缘故,还要从印度总理莫迪说起。

(1) 莫迪政府的"双标"政策

莫迪在7年前担任印度总理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政策就是打破了传统的印度不与中国合作的理念,选择和中国进行长期的合作,加入并借款亚投行就是其中之一。

莫迪这样做的理由很明显,就是短暂缓解中印之间的关系,给印度一个喘口气的机会。印度借着这股风,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很快便填补了前几任总理留下的祸端,同时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提高国际地位并不是单单经济提升能够办到的,印度之所以能够提高国际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莫迪会"讨好"别人

4年前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莫迪大肆的赞扬特朗普。"会办事"的莫迪很快便得到了特朗普的认同,印度与美国的合作也因此大大增多。有美国撑腰的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自然飞速上升。

印度和美国的亲近,自然会使得中国与印度疏远。4年前的6月18日,印度士兵公然进入中国境内,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谴责,随后印度士兵撤出中国境内,这次事件被称为"中印洞朗对峙事件"

有学者认为,这次事件是中印关系的分水岭,自此之后,中印关系大不如前。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特朗普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地打压,从"中兴制裁案"到"华为打压案",美国打响所谓的"贸易战"以此来遏制中国的飞速发展。莫迪在找到自己的"大哥"后,便事事顺从。为了支持美国,莫迪还取消了与中国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莫迪认为印度需要引入外企,借助外企的资金与技术发展印度企业的实力,这件事引起了中印关于资源问题的冲突。

莫迪看到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已经非常不好,同时又为了更好的向美国靠拢,他就发表了演说,称印度会减少对中国的产品进口。

但是莫迪忽略了印度基础建设与中国的巨大差距,在他宣布完不久后,印度国内就陷入了困境,在减少中国进口产品的情况下,印度居民连普通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在得知这个情况下的莫迪,嘴上仍然强硬地表示印度要自力更生,私底下却已经下令进购中国输出的成品。

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的经济整体下滑,但是印度对中国的进口量却不减反增。印度的嘴硬、身体诚实心态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一部分人不明白,他们认为印度想要"讨好"美国并不需要这样做,印度只需在美国打压中国的同时,给中国"使绊子"即可。其实,印度所做的一切都与他的大国心态有关。

(2)印度的大国心态

早在印度独立之初,他们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这世界上有三个大国,他们分别是美国、苏联、中国"那么第四个大国是谁?印度认为是自己。

印度宣称要建立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这就是印度的大国心态。

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独占整个南亚,"印巴分治"以后,印度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巴基斯坦,在之后一部分给了孟加拉国,但是印度从来没有将这些国家放在眼里。

要比经济,印度比他们都富裕;要比土地,印度的领土比他们广阔。在南亚已经没有敌手的印度将目光放到了整个亚洲后,赫然之间发现有一座大山挡在印度通往"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道路上,这座大山就是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没有可比性;比领土,印度的领土也不及中国;就算是作为印度优势的人口,也比不过中国。

久而久之,印度就对中国产生了敌视,印度认为中国阻止了印度的发展并将中国作为一个敌手。这也是为何莫迪与中国合作便打破印度的历史先例的原因。

印度一直想找个机会打击一次中国。2020年新冠爆发,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恐慌当中,印度看到这样的情况,认为打击中国的机会已经到了。

去年5月,中印边境上,印度士兵挑衅中国军队,中印边境摩擦爆发。自此之后,中印边境的摩擦是缕缕不绝,虽然两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沟通,但是还是未能彻底的解决问题。

到了下半年,印度的新冠疫情剧烈爆发,印度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抗击肺炎上,但是和中国的竞争仍然在进行着。

去年11月15日,作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区域贸易协定——RCEP在印度退出的情况下签署了。

印度的这个行为,让许多人都感到惊讶,毕竟加入区域贸易协定可以更好的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以此来推动自身国家的发展,但是印度却选择退出,这意味着印度丧失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在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也会思考着背后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就是印度自身缺乏竞争力,害怕与其他国家竞争,尤其是跟中国竞争。

区域贸易协定指的是,这个组织内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商品之间的互相来通可以不收税或者少收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国家的商品更具竞争力,这个国家赚的利润越多。

那些出口的商品得不到用户的喜爱,这个国家就会赔钱,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

印度的基础建设非常的差,其国民所用商品基本上都依赖进口,并且绝大部分依赖中国进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与中国竞争这相当于"以卵击石"。印度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果断地选择退出这个组织。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印度,最终却退出了这个组织,不知道莫迪的内心是多么的沧桑。

印度在避免与中国竞争的同时,辗转于中美之间,谋求发展,试图做"70年代的中国"。

(3)想做"70年代中国"的印度

前文讲到印度为了讨好美国不惜与中国中断合作。这其中固然有印度自身对中国敌视的原因在里面,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印度绝不敢与中国作对。

如今的印度就像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一样。

上世纪70年代,美苏对峙,中国夹在中间谋求生存与发展,此时的中国与苏联产生了隔阂,美国为了更好的对付苏联只得缓解与中国的关系,这也是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的背景。

而现在,中美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当时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现在的印度想要做的就是当初的中国,同样夹杂在中美之间谋求生存和发展。只不过印度选择亲近美国,毕竟美国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比中国强。

一部分人认为印度聪明,懂得从历史中学到经验,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此时的中国并不是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此时的美国也并不是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

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在与美国的对峙中已经处于劣势,国内矛盾更是频频爆发,国民生活质量低下,百姓民不聊生,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实际上是处于下滑的阶段;而现在的中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整个国家是处于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专家预测到7年后,中国的GDP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人才不断涌入,美元占据全球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利用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赚足了利润,美国的综合国力是在不断的上升的;

反观现在的美国,新冠疫情大爆发,总统不作为,国民百姓聚众游行,社会动乱,人民不得安定。现在美国的综合国力也是处于下滑的阶段。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印度想要做"70年代的中国"是非常错误的决定,因为二者本身的质量级就不对等。

我们可以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未来的某一天,已经卸任印度总理的莫迪,看到中国的鼎盛时,无比懊悔地说

"正是当初我们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印度现在的局面,我现在感到无比的后悔和遗憾,只可惜不能改变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