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桥,是一种架于水上便于人们通行的建筑物,起到连接两地、跨越阻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水乡之地尤为常见。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发展,桥也从一种实用性交通枢纽,变成了一种意象和象征,是无数艺术作品中最靓丽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李俊昌 作品《嵩山访友》

在玉雕作品中,“桥”的意象通常难以一眼窥见,它都隐匿于崇山水波之间。玉雕名家李俊昌的作品《嵩山访友》,乍看之下往往只见左右两边的山石奇险峻峭,松枝挺拔,山间有飞鸟掠过。细看才会注意到画面右下角的小桥,它连接了左右两岸高耸的青山,并和桥下潺潺的流水共同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同时以桥上独行的人呼应“访友”的主题,使得整个画面有了来路和归途,进而以过桥图表现出了中国文人的隐逸情怀。

▲玉雕名家 侯庆申 作品《山水图》

桥,不只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跨越沟壑、迈入寂静山林的山前之桥,也是尘世中能够通往心灵的净地的途径。这种极富文人情趣的意象,也使得“桥”成为了无数艺术家们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飞跨汴水,桥下船只穿梭,桥上熙来攘往,好一派繁华热闹的市桥景象,都是“桥”之意象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雕名家 孙永 《随风往还》

在中国文化中,“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通往理想,到达彼岸的介质。所以现代诗人冯至才会吟诵出“纵使是海一样地宽广,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泥,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梁”的感慨。

▲玉雕名家 杨洪展 作品《山水意境》

回到玉雕的山水之中,“桥”往往占据的画面不多,就静静的摆在那里,看似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可一旦将“桥”剔除以后,你就会发现画面中的所有景物就会变成了孤立的存在,彼此不相往来,成为分散的景点。所以玉雕中的“桥”不止具有精神上的慰藉,它还是连接画面空间感的介质,使得玉雕中的元素相互呼应,甚至有了一种恰似镜头移动的画面感,让观者能够完全融入到方寸之间的景色中。

▲玉雕名家 王健卫 作品《山水牌》

玉雕中“桥”的存在,是一种契机,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纽带,它连通着未知的世界,看着它似有无限的可能,令人一见之下,憧憬和猜想也被无限放大,拉长。而最要命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缥缈,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玉雕师将主观的感情赋予客观存在的桥上,使桥在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审美意义。

这里是玉雕名家,摸不着的传统文化,看得见的玉雕作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有趣的玉雕知识,欣赏精美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