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敢动,而是没机会动。

先说主因。

明孝陵能历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共和国五个时期600余年而不被盗挖,究其原因在于各个时期的政府对于明孝陵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明朝自然不用多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陵墓自然是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严格保护,有着专门的护陵军队,初期为5600人,隶属于亲军卫指挥使司,受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嘉靖四十一年(1562),裁撤至500名,归神宫监节制,所谓“神宫监”是指掌太高各庙洒扫、香灯等事的十二监之一,为宦官衙门。当然,即使是守卫力量降为500人,守卫孝陵亦也是完全可以的,毕竟孝陵位于南京城中,作为陪都,守卫南京的兵力绝对不弱,三省六部皆在此,因此500人专门守卫明孝陵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同时,明朝对于孝陵的守护不但是表现在派兵守卫上,还表现在律法上。《明史》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明朝定制无论是谁,就算是守陵的大臣也需在外郭大金门“数百步外”下马,然后步行至陵区,而违者则以大不敬论处,轻者杖责,重者问斩。

明律还定,擅自入孝陵门者棍击一百,未入陵墓门,而入太社门棍击九十,未入太社门则减一等。与此同时,负责守卫孝陵的官员亦要受到责罚,如果被认定是未尽责的,则与犯人同罪,犯人棍击几下,官员亦棍击下,如果被认定有失察的,则减三等。

此外,以上是擅入陵寝的刑罚,如果是擅入孝陵且还有谋毁陵墓之举的则是满门抄斩的重罪,不论是主犯还是从犯皆论死,同时其家族的“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知情故纵、隐藏者斩”,就是上至祖父,下至兄弟老婆,不分表兄弟、堂兄弟,十六岁以上皆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官奴,家产也全不部充公,而对于女儿、未婚妻、过继于他人的子嗣,只要不是知情不报的,一律可免连坐,反之如果是知情的,则处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果并没破坏陵墓,只是偷窃孝陵的金银器、牲牢、馔具等财物,虽不至于满门抄斩,但却也是斩立决的刑罚,只不过是不祸及家人。此外,若盗挖孝陵的树木也是要判刑的,处“棍击一百、判刑三年”,若是盗采孝陵的石头,则处“带枷锁一个月,发边疆充军”,若是故意在孝陵的内放火的,则处“棍击八十、判刑二年”。

同时明廷为了彻底杜绝人为毁坏孝陵的可能性,还鼓励臣民举报那些可能或者已经在进行的毁坏孝陵的行为,只要朝廷查证属实,若是百姓捉拿的,则授以文职,若是士兵捉拿的,则授以武职,同时他们不但能得到官职,还能得到犯人全部的财产。当然,若他们只是举报,之后是官府捉拿的,则不给官职,只给财产。与此同时,如果百姓不但不举报,反而是刻意隐瞒的,那朝廷一旦查明,则处“棍击一百,流放三千里”之刑。

如此,就是在明朝如此严格且严厉的防范下,朱元璋的孝陵别说是动,就是能不能进去,敢不敢进去都是个问题。

到了清朝,虽然此时明朝已经亡国,但当时清朝皇帝为了拉拢汉人士族和百姓的心,对于朱元璋的孝陵亦是主动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给予孝陵应有的待遇。自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开始,顺治就让豫清王多铎多次南下南京,亲谒孝陵。七月,顺治又派太监2人、陵户40名去守护孝陵,防止孝陵被破坏。

康熙年间,康熙更是无比的尊崇朱元璋,南巡时曾五次亲往谒陵,六次遣官拜祭孝陵,且每次祭拜时都行三跪九叩大礼,可谓是礼敬有加(乾隆六下江南时,也得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并也行三跪九叩大礼),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对于孝陵的尊重,是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而也就是从康熙开始,清廷对孝陵开始立碑保护,禁止樵牧,禁止百姓私自入陵,更是严禁盗挖,同时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并派遣兵士前往守陵,因此在清朝统治南京期间,孝陵都被清政府严密保护着,如此也就无人敢去盗挖。

太平天国期间,南京作为清军与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因此明孝陵也不能幸免,深陷战火之中,其地面木构建筑悉数被毁,但好在太平天国虽对朱元璋没啥崇拜,但也没有让人去盗挖孝陵,亦也不准他人去盗挖,如此孝陵虽饱受战火,但除地标建筑被毁,其他都安然无事。

此后,清朝收复南京后,清廷又下令两江总督曾国荃对孝陵文物加以整修,并曾建地标建筑。到了清末,在内忧外患下,清朝对于明孝陵的保护虽然已不如从前,但亦没有放弃对于孝陵的保护,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曾联袂在孝陵竖起一块保护孝陵的“特别告示碑”,这块告示牌用中、日、德、意、英、法、俄等七国文字书写而成,其大意是“两江总督端方大人为保护明孝陵的文物不被人恶意涂抹、破坏,所以下令在明孝陵周边设立围栏,以此来保护明孝陵,此后任何来明孝陵参观游客均不能跨过此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对于孝陵也是秉持着保护的政策,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临时大总统孙文亲自前往孝陵祭奠朱元璋,并上表祭文,在祭文中孙中山称呼朱元璋为高皇帝,并以“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口语来报告自己“光复汉室”的喜讯,由此可见,孙中山对于朱元璋的尊敬,因此,从中亦可窥知民国政府对于明孝陵的重视,及保护的决心。

而后,孙中山去世,民国政府遵循孙中山临终遗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孙中山被葬入与明孝陵同一地点,也就是在这一年,明孝陵被民国政府划入总理陵园,与中山陵一并妥善保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先后出台了《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等对于明孝陵的相关保护条例,如此孝陵得到了全面的保护,随后在1961年,国务院又将其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陵更是得到更为全面,更为严格的保护,同时成立中山陵园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明孝陵进行24小时不间断防护。

总得说,明、清、太平天国、民国、共和国五个时期的政府对于明孝陵是始终秉持着保护的态度的,因此就是政府对于明孝陵不遗余力的保护,才确保了孝陵600余年都无人敢盗挖。

当然单凭政府的保护,并不能完全的保证明孝陵不会被人盗挖,而孝陵能保证600余年不被盗,这其中还有孝陵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孝陵坚固的防盗设计。

据相关考古人员的勘探,朱元璋陵寝所在的独龙阜原是一座十分坚固的石头山,当时修建孝陵的工匠有别于之前的皇陵是从上往下凿出一个地宫,他们是从横向凿入山体,然后从内部掏出一个地宫,这样做虽然很耗时间,但却可以让地宫变得十分的坚固,盗墓者要想盗挖,除了用数十万的民工去用数十年的时间去挖空这座石头山外,就只能用大量的火药去炸开,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动静太大,很容易引起周边的守卫力量的注意,这样他们势必逃脱不了,这样的盗墓又有何意义呢?

同时考古人员还考证得出,独龙阜山体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经过人工修补、堆填的,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遍布着有规则排列的大量巨型鹅卵石,这样一旦盗墓者试图挖开独龙阜,其顶上的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样盗墓者非但出不去,而且连之前他们挖的洞都会不复存在。

如此,就是在这样严密的防盗措施下,及各个时期政府的严密保护下,明孝陵被盗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是政府亲自下令挖掘,不然明孝陵永远都不能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