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朱元璋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其实他作为草根出身,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一个统一王朝,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很多人对朱元璋不满,是由于他晚年大肆屠杀功臣,但朱元璋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子孙考虑。虽然这样对待有功之臣,的确过于心狠了,但换个角度来看,他对子孙确实是煞费苦心。

朱元璋在子孙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功夫,他为了防止子孙腐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果子孙能够遵守,那明朝一定不止存在27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原本文化水平不高,都是在当了皇帝之后,才不断开始提升学问修养。因此他深知教育对子孙的重要性,他找了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大家,来当皇子们的老师,不仅皇子要读书,就连公主也要听课。

“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

——引自《明史》

虽然要求皇子公主读书,但他们身份尊贵,老师不敢打也不敢骂,这样还是没什么效果。于是朱元璋便下令,老师可以惩罚不听话的皇子,比如罚背书、罚抄写,甚至可以打手板。因此当时的皇子,就和民间普通学生没两样,也是因为这样,朱元璋的儿子个个都是才子。

读了书有了文学基础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为了树立正确的“三观”,朱元璋还让皇子去体验农村生活,帮助农民一起耕田、种菜什么的。他要求儿子们从国都南京,一直“游览”到临濠,目的就是体验生活,考察民情,了解自己曾经在民间的经历,明白父亲创业不易,要懂得珍惜。

有一天下朝之后,朱元璋带着诸位皇子,来到皇宫的一块空地上,他指着空地对大家说:“这里不是不能建亭台楼阁,如今在这里种蔬菜,只是不愿意劳民伤财罢了!”借此来告诫皇子,希望他们能够爱民惜财。

“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今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引自《明太祖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锻炼皇子勤勉,不骄惰的品性,朱元璋做出规定:皇子凡是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管乘车还是骑马,都只能行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三分之一,必须步行。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命人制了很多草鞋,命皇子步行的时候,必须穿着草鞋。

朱元璋对儿子的言传身教,还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他们谨记,父辈创业不易,要好好珍惜这一切,将家族的产业一代代传下去。直到朱元璋临终之时,都还在苦口婆心告诫儿子们。

既然朱元璋这么努力,将儿子们一个个打造成人才,又给他们留下祖训,为何明朝还是亡了?其中存在这几种原因。

一、子孙性格差异

龙生九子,每个儿子的性格都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听话,有的叛逆,有的胆小,有的鲁莽,这就造成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先来举个例子。

洪武十一年,秦王朱樉前往封地就藩,他舍不得离京,于是在途中大发皇子脾气,还用鞭子抽打厨子。这事传到朱元璋这里,他立即写了封信给朱樉,告诫他要善待厨子: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

然而这件事没过去多久,晋王朱棡也开始鞭打厨子,朱元璋没办法,又写信给朱棡,让他要善待自己的厨子。并且拿自己的厨子举例,说大厨徐兴祖跟随自己多年,他从未对其说过一句重话,因此让朱棡也要学会识大体。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说明朱元璋对儿子的叛逆也是无可奈何,他在的时候,儿子犯错还能教育,可他去世之后呢,藩王便成为脱缰的野马了。

再说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不仅将他的祖训忘得干干净净,别说牢记祖辈创业艰辛了,不败光家产都已经算好的。特别是明朝后期的皇帝,大多不务正业,不好好守住先祖留下的资产,还挥霍无度。有的去炼丹,有的去当木匠,有的只知道享受,朱元璋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二、宦官干政

明朝宦官干政的情况很严重,不管是王振、刘瑾还是魏忠贤,都被称为是明朝的罪人。而这些重用他们的皇帝,完全忘记了先祖的告诫。当初朱元璋诛杀功臣,就是为了给子孙铺路,如今子孙却自己将江山交给别人打理,而且还是奸诈的宦官。这便加快了明朝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忘记祖训

其实归根结底,明朝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因为子孙忘记朱元璋的祖训。朱元璋让子孙不要劳民伤财,明武宗却要修建豹房,又在宫外修建朱寿将军府。朱元璋让子孙关爱下属,嘉靖帝却让宫女没日没夜为他采集露水炼药,导致差点死在宫女手上。朱元璋希望子孙相亲相爱,可转头朱棣就造了侄儿的反。

基于上面种种原因,明朝才会灭亡如此之快。其实人生老病死,朝代兴衰罔替,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就算子孙谨遵朱元璋的祖训,明朝迟早有一天还是会灭亡,但至少可以延长明朝的命运。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