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出2020年最受瞩目的战争,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以下简称纳卡战争)莫属。

战争双方中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本身体量相当,难分伯仲。

亚美尼亚人不仅战争欲望强,而且怀着强烈的宗教信仰与民族自尊,本可以出现「哀兵必胜」的局面。

但阿塞拜疆由于受到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帮助,大规模使用了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UVA;也被普遍称为drone,即蜂型机)。

最终,阿塞拜疆完全压制了亚美尼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塞拜疆无人机击毁亚美尼亚9K35防空系统。
图片来源:阿塞拜疆国防部

从战争双方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到,在无人机的宽阔视野与精准打击下,位于地面的装甲部队与防御工事均无所遁形,唯有被敌方炮火从高空摧毁的命运。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高级分析师戴维斯(Malcolm Davis),曾在「真正透明防务」(Real Clear Defense)网上,对无人机作战系统做出评价:

「这是地面战争中潜在的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That’s a potential game-changer for land warfare.)

仅仅按个按钮,敌人瞬间化为云烟。

这不得不使人感叹,无人机杀人实在太「容易」了。

这场战争,让2015年上映的电影《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中的画面,成为现实。

《天空之眼》中,海伦·米伦饰演的凯瑟琳上校在监视器前查看目标活动。
图片来源:电影《天空之眼》

电影不仅展现了现代无人机对恐怖分子精确地打击,相关的伦理问题,也引人深思。在无人机这种「上帝视角」下,道德的约束显得有些不堪一击。

而英国反乌托邦连续剧《黑镜》(Black Mirror)中的《全网公敌》(Hated in the Nation),更加集中地展示了微型无人机如何杀人于无形,科技如何裹挟着人类,走向一种前所未有的地带。

剧中的无人机是一种人造蜜蜂(ADI),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来监视公民,并选择是否将其杀死。

本来,这里的设想只是一种夸张的科幻想象。但在2017年,名为《屠夫机器人》(Slaughterbots)的影片传遍了网络,让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微型无人机的时代可能已经来临。虽是虚构,但经由人工智能专家罗素(Stuart Jonathan Russell)发布,使人意识到这种机器人技术就算还未成熟,却已经具有可行性了。

视频中,这种机器人反应速度远高人类,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找到对象并进行攻击。每个机器人带有3克微型炸药,可以精准地打击人的头部,足以杀死对手。

而且,这种无人机没有人类的优柔寡断,只要输入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寻找并攻击。

如果这一微型无人机真的被大批量造出来,那么几个无人机就能杀掉一个国家的全部首脑,或斩杀一个城市一半「不好」的人。问题是,谁来确定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呢?

无人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让人毛骨悚然了。

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无人机杀人时代,已经到来。

01

无人机时代早已降临

无人机,如今最显著的作用是用于战争。

军事技术革命引发政治格局变迁,最终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这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次军事技术的微小改变最终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方向。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使用长矛;如果百年战争时英国没有使用长弓;如果南北战争时期北方没有使用先进的后膛枪;如果一战时没有出现铁丝网和马克沁机枪;如果二战时美国没有造出核武器......

显然,人类历史都会走向不一样的方向。

核武器塑造了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如今,无人机正在重新定义这种秩序。

相比「钢铁洪流」式的传统战争,无人机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优势很明显:无人机可以减少人员损失,相比于载人飞行器价格又比较低。

根据国盛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一架当代战斗机的单价普遍在3000~5000万美元之间,而一架当代无人机的单价仅仅在300~2000万美元之间。

此外,相比作战人员或体力、或心理层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无人机可以从事那些人力难以执行的任务,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低伤亡率、低成本、「非人类」便是无人机拥有的三大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无人机在此次纳卡战争中有着极高的出镜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纳卡战争中(数据截至2020年10月3日),阿塞拜疆严重打击了亚美尼亚的地面武装。
图片来源:阿塞拜疆国防部

交战中,阿塞拜疆使用了 1940年代的An-2双翼飞机,通过远程操作,诱使亚美尼亚雷达操作员打开系统暴露位置。

随后,阿塞拜疆飞行员用以色列制造的Harop无人机从远处摧毁它们。虽然阿塞拜疆最终损失了11架An-2,但这个策略却很好地帮助自己在亚美尼亚的防空系统上突围。

纳卡战争中,阿塞拜疆主要使用的是土耳其生产的「拜拉克塔尔-TB2」(Bayraktar TB2)军用无人机。
图片来源:Bayhaluk

纳卡战争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无人机。

以往大多数时候,无人机主要用于侦查,少数几次用于摧毁目标。

但在纳卡战争中,在无人机的配合下,远程导弹和地面机动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几何倍数的提升。

而且,军用无人机比想象中更耐用,即使对于先进的俄罗斯防空系统,它也游刃有余。

除了两国交战,在精准打击上,无人机的威力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往的暗杀行动常常充满不确定性,而且需要充足的准备和无畏的士兵。然而,去年年初的「斩首行动」中,美军用无人机刷新了历史。

在MQ-9「收割者」无人机(MQ-9「Reaper」,美军军用无人机)的攻击下,伊朗军方头号人物苏莱曼尼(Qasem Soleimani)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遇袭身亡。

MQ-9「收割者」无人机由美军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十分有名。2020年1月3日,伊朗军方头号人物苏莱曼尼便死于这种机型之手。
图片来源:Paul Ridgeway

这次「斩首行动」所引起的轩然大波,有目共睹,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它意味着国家间的战争前线,不再由一批批士兵所组成,远程下达击杀命令之人,才处在真的前线。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只消令下,就可以在千里之外,隔空将另一个国家的头面人物轻松击杀,快、准、狠,犹如在电脑前打游戏一般。

但这并不是无人机第一次远程杀人。在此之前,国际上使用无人机做反恐打击,击毙恐怖分子,已是家常便饭。

「9·11」事件后,基地组织的分支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简称AQAP,位于也门),便遭到美国的无人机打击。

FDD下的《长期战争杂志》曾统计,2002~2012年,十年间,美国在也门的反恐打击中,利用无人机远程击杀了200多名伊斯兰武装分子,其中也包括50多位无辜平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在英美两国的联合行动中,美国用无人机,击杀了位于叙利亚北部城市拉卡的IS成员恩瓦兹(Mohammed Emwazi)。

恩瓦兹也被称为「圣战约翰」「屠夫约翰」,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曾出现在IS斩首八名人质的血腥屠杀视频中。

和美国一样,英国本身也是一个反恐大国。

同样是在2015年,英国皇家空军利用无人机,击杀了两名在叙利亚拉卡的「圣战」分子雷亚德·汗(Reyaad Khan)和鲁胡尔·阿明(Ruhul Amin)。

两人都是英国籍,从小在英国长大,后来加入IS,并出现在IS的招募视频《没有圣战就没有生命》( There Is No Life Without Jihad)中,向西方社会的穆斯林喊话加入这个恐怖组织。

类似的反恐行动还有2016年,尼日利亚在境内对「博科圣地」圣战分子所做的打击。当时,尼日利亚使用的无人机为中国制造的 「彩虹-3」(CH-3)进行打击。

土耳其也在这一年,用Bayraktar TB2无人机打击了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分子。

在无人机的撬动下,全球的军事打击力量,正在重新洗牌。

未来,无人机很可能和航空母舰和核武器一样,成为一种力量的代名词.

02

无人机军备竞赛

显然,全球范围内的无人机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在2005年之后都已经开始关注无人机技术。

如果把全球发展军用无人机的国家做个划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4年),赢在起跑线上的国家有美国、阿联酋、以色列;

第二阶段(2005-2009年),北约成员国如英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开始发展军用无人机;瑞典以及永久中立国瑞士也加入发展行列;

第三阶段(2010-2014年),亚洲国家开始进入无人机领域,如伊朗、朝鲜、中国、巴基斯坦;俄罗斯也在这一阶段加入;

第四阶段(2015-2019年),全球范围内开始大力研发无人机,如韩国、土耳其、德国、格鲁吉亚、日本、印度、乌克兰、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白俄罗斯、印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发展军用无人机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曾使用无人机进行袭击,比如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土耳其、以色列等。

但真正对无人机技术有垄断能力的国家,目前还只有美国、以色列和中国。

军用无人机的主要制造商有五家公司,其中四家是美国公司,包括通用原子公司(GA)、洛克希德·马丁(LMC)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NGC)公司和波音公司。

四家大公司之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

美国无人机制造商所制造的无人机在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份额中占据至少60%。单单通用原子公司一家,就占有市场份额的大概20%,著名的「捕食者」和「收割者」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

除此之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占有15%、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占有12%、波音公司占10%,还有像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也占有将近6%。

根据专家尤斯蒂斯(Susan Eustis)的预测,在未来十年,美国仍会在无人机上领先全球。

当然,以色列在无人机技术方面也很出众。

与美国相比,以色列公司主要侧重于小型监视无人机,在这方面以色列是主要的无人机出口国。

全球军用无人机进出口关系图。
图片来源:New America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做出的预测,从2015年至2024年,全球在军用无人机上的支出将从57亿美元上升至99亿美元,累计总支出将达到810亿美元。

此外,在全球军用航空器的交付结构中(2010年至2018年),无人机(不含微型无人机)的占比从8%上升至15%,而载人战斗机(含攻击机等)的占比,则从15%下降到了14%。

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拥有,以及使用无人机情况对比。
图片来源:New America

在后冷战时代,相比于毁灭性极强的核武器,军用无人机无论从精准性、破坏性,还是成本方面,都会成为大国军备竞赛的首选。

03

无人机的伦理问题

当然,大国军事力量博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辜平民的牺牲,以及战争伦理的冲击。

对此,美国前无人机操作员布莱恩特(Brandon Bryant)深有体会。

他在接受《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采访时,回顾起那些让自己倍感痛苦的战场记忆:

彼时正值阿富汗战争期间,当布莱恩特远程操控无人机并成功摧毁敌方目标时,他发现一名无辜的当地小孩也被这次袭击牵连、意外死亡。

不过,他的同事们对此见怪不怪,他的上司更是直言被炸死的只是一条狗,并让他不要再提这件事(「It's a f*****g dog, just drop it.」)。

就这样,一条无辜且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布莱恩特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对美军军用无人机项目的批判。
图片来源:Fraktion DIE LINKE. im Bundestag

而这,似乎与布莱恩特刚被招募时的场景相去甚远。布莱恩特回忆说,入伍之初,他曾被带到一家电影院里。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乐,电影院中播放着酷炫的无人机视频。此后,一位士兵这样告诉布莱恩特:

「你们的工作就是杀人和破坏东西。」
(Your job is to kill people and break things.)

这个过程中,对方一直在尝试让这一切听起来很酷(Tried to make it sound cool)。

布莱恩特受其影响,「远离」战场的他就像打电子游戏那般操控着无人机,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军事打击。

直到无人机显示屏前的死亡愈发真实,直到那个无辜的小孩,以及更多无辜的平民被波及死亡。

美国新墨西哥州霍洛曼空军基地,两名无人机操作人员正在模拟器上进行练习。
图片来源:Golles Mingasson

由于远离真实战场,那种「不真实感」也使这些「远方的军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更多敬畏,传统战争中的道德伦理由此失去约束。

更要命的是,受制于当前无人机的技术水平,无人机带来的伤亡要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严重。

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在美军于阿富汗战争期间发动的一次特别行动中,共有219名当地人死于无人机之手,其中只有35人是无人机原定的击杀目标。

换言之,死者中有将近84%是被误杀。

而这,还只是无人机机翼下的部分无辜亡魂。更多的,早已被炮火埋藏在土堆瓦砾之下,仿佛从来不曾出现。

不过,归根到底,机器、科学技术都是工具,本身是中性的。无人机在战争中是否能恰到好处的使用,还要看谁来使用,受不受法律约束,这种法律是否是符合伦理道德。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对现代军事技术的推陈出新慨叹不已时,永远不要忘了战争残酷的真相与本质。

「战争中没有什么好东西,除了它的结束。」
(There is nothing good in war, except it's ending.)
——亚伯拉罕·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