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报时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 周子勋

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就近期市场关心的货币政策转向、降准降息空间、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等热点问题作出了回应。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从央行官员表态来看,释放的信号无疑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货币政策基调一脉相承。也就是说,2021年货币政策仍是“稳”字当头,助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2020年,在应对疫情的特殊年份里,中国政府出台了多种非常规政策。比如春节开市后,央行向金融市场提供了1.7万亿元短期流动性。此后,央行开展了三次全面降准及定向降准操作,为实体经济提供了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还新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分三批次安排了共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企业生产抗疫物资和复工复产。央行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从总的增量数字来看,基本实现了2020年货币政策的目标。但从2020年12月的情况来看,在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趋势下,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有下滑的趋势。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表现都好于预期。比如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GDP将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物价调控目标较好实现,2020年12月,CPI环比和同比均由降转涨;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2020年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687亿美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6%,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国际收支呈现总体稳定、基本平衡的格局。

需要关注的是,2020年,疫情冲击使得中国宏观杠杆水平整体上升、债务风险压力加大。从这个角度来看,2021年的货币政策将保持谨慎平衡,重点是实现“稳杠杆”。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多次谈到货币政策的动向和尺度:“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要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这或许暗示着,2021年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化。

一言以蔽之,货币政策的常态化必须以经济恢复的常态化为前提。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债务压力较大,债务违约风险可能上升。因此,2021年货币政策将注重灵活精准,适度降低信用扩张速度;财政政策则侧重财政资源精准投放。这实际上较2020年的政策有所回归。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监 制丨王忠宏 王 辉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马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