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军事 作者: 杨水生 郭佳骏

12月17日,美CNAS主要研究员,原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发表文章,介绍美军新型作战概念—“系统战”。 随着军事智能化的到来,联合全域战、马赛克战、分布式作战等作战概念接连现世,“系统战”的战略迷雾,究竟是美应对世界新军事格局的重大举措,还是美国为适应高速率、高强度竞争环境下的“战略陷阱”?

“系统战”的提出

近年来,云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5G技术等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新一轮的武器装备革新与战争形态的演变,战争的角逐方式逐渐由作战平台对抗转变为体系对抗。 毫无疑问,系统与系统的对抗将决定着未来战场胜负的走向。

美军提出的“三非”作战优势,在中东地区一往而无不利。然而,在大国竞争背景下,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甚至是更高性能的电子攻击对抗手段,相较以往,作战环境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传统的武器平台、通信系统已不足以支撑美军新型作战行动。例如美陆军现行的MSE(军师级战术通信系统),低可视度、高干扰下已不能实现与下属部队的互联互通。 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实现通信和信息共享,并利用算法获取指挥、部署决策优势,进而获得战争胜利,促使美军的作战理念发生新的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AI算法获取决策优势,进而在系统对抗中“先发制人”,已然成为各军事强国新的角逐点。 通过C4ISR(指挥控制系统)进行高深度算法运算的人机协作作战网络的研究,指导部队的理论研发与技术验证,保持美国际军事优势,是美提出“系统战”的战略考量。

“系统战”的关键挑战

当前,大数据分析、量子科学、云计算—端应用等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导致目前制信息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系统之间的对抗越来越复杂。 在军事实力大体“对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而创造OODA周期的“非对称”优势,是“系统战”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关切。

信息网络上,如何实现比敌方作战系统更好更快的作战网络部署? 应用平台上,如何开发针对系统战而优化的功能和平台?火力打击上,如何首先实现有效的系统打击?防护对抗上,如何在抵御敌军第一波打击后实现快速反击?围绕这些关键难题,美基于前期的战术研究成果,正在进行新的项目研发,能够实现多域数据共享的Link 16;高强度对抗下数据链兼容的C2E和DyNAMO;分布式远程通信的“RN DMC”(马赛克通信);海上通信网络TimeLy项目......

决定战术效能、战场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平台无人、系统有人的作战样式短期内不会改变。 在目前信息化技术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智能化技术的前瞻应用是否过于急切?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能否适应未来复杂战场环境,能否正确处理人机交互问题,都是“系统战”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系统战”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多域战、马赛克战、赛格战,还是如今的系统战,陆、海、空、天、网、电磁域内各作战要素的跨域协同,信息的无缝实时共享,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罗伯特·沃克的文章指出,实现“系统战”构想,由集中式系统向分布式系统转变是基本途径,适应高对抗性作战环境是基本要求,实现超视距连接是重要环节。

“系统战”构想下,作战要素分散部署在广阔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以空天预警为例,美依托“小精灵”项目,将预警机的诸多要素分散部署在无人机集群上,通过信息共享,实现预警目的。与之相适应,区域拒止条件下的海上作战,天空、海上、水下系统间的互连互通也需要下沉到战术级,并且,分散的作战要素要求具备超视距连接能力。

与马赛克战相比,“系统战”的战术考量致力于尽量缩短武器装备的开发周期,使得新旧武器装备的更替加快。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配合将更加紧密,单一依赖某类系统的情况将逐渐减少,以量子通信为基础、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的武器、指挥平台将逐渐取代传统规模的野战通信及大兵团作战,成为智能化战场的制敌利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美军的视距通信系统并不足以满足“系统战”作战构想,但其依托低轨道卫星、无人机等中继平台实现超视距连接已经提上日程。 当前,美军利用无人机已经实现了航母编队与通信卫星的有效互联,正在进行潜艇与通信卫星、预警机互联互通的研发。据美太空司令部表示,在美军未来通信体系中,太空传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美提出“系统战”作战概念,表明美正在积极应对新型国际关系下的军事斗争。 无论是“战略迷雾”,还是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唯有立足信息化时代,加快推进军事装备、军事战略智能化发展,才能立足于日新月异的军事化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