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州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向下延伸,公路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0年,全州农村公路里程突破2.8万公里,老百姓“出门走上水泥路,抬脚坐上公交车”的出行梦已成为了现实,这是我州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顺县代化镇朱场村王武组道路硬化

面对庞大的农村公路网,怎么才能把它管护好,更好的服务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前,我州面临着钱不够、人不足、原有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难题,如何满足当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发展需求,如何补齐“四好农村路”中管好、护好两大短板。我州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探索推进黔南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重点通过三项措施着力破解难题。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要求,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养机构。全面实行“路长制”,将村组公路养护纳入村规民约管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对全州农村公路实施有效管护。建立了“县为主体、乡村参与、各方支持、多方监督、政府考核”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通过提高养护资金标准,全州财政预算养护资金从之前的0.6亿元提高到现在的1.8亿元,资金标准较改革前提高了3倍,资金筹集方式从原来县级财政全额承担调整为省、州、县三级财政按照5:2:3的比例共同承担,确保管养资金的得到有效保障。

创新管养模式。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专群结合的养护模式,通过引进社会企业、鼓励家庭承包、带动沿线群众参与,并优先选择建档立卡户群众开展养护工作,增加群众就业岗位和收入,积极推进管养工作市场化、机械化、规范化。

通过创新,全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的改革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建立了12个县级养护中心、95个乡级交通运输管理所、1118个村级交通运输管理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管养机构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断层问题;省、州、县共同筹集资金,县级财政负担降低39%,极大减轻了县级财政压力,解决了县级资金筹集困难问题;农村公路有了养路钱,条条道路有了管路人,全州道路运输供给水平大幅提升,乡镇客运公交化达100%,群众出行成本降低30%-60%,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问题。

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公路好了,环境美了,带动了公路沿线旅游、乡村民宿、农家餐饮等产业发展、增加公路沿线群众收入;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5000余个,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支持“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农村公路养护疏畅了交通“微循环”,加速了人流、物流在城乡间流动,“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农村地区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树立了“四好农村路”示范标杆。我州农村公路管养实施意见被交通运输部作为改革参考资料;《黔南州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州12县(市)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9个。同时,我州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下一步我州将抢抓机遇,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既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的黔南经验,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向高质量发展,为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作者:黄颂凯 编辑:李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