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与自由的前提,是父母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与界限。

——虎妈

作者 | 张可粒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

博主的朋友小的时候是一个熊孩子,坐火车的时候总是吵吵闹闹,无论妈妈怎么教育,都视若无睹。

直到有一次,妈妈选择把孩子直接带下车,然后对孩子说:“我尊重你说话的欲望,但我也要尊重车上其他人不被干扰的权利。

现在好了,你想怎么说都行,也不会打扰到别人,等你什么时候说完了,我们就什么时候买票走。”

那一天,他们在车站呆了7个小时,直到他向妈妈保证再也不会吵闹,不去打扰别人,才重新买票离开了那里。

自此以后,朋友改掉了在公众场合喧闹的举动,慢慢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有涵养的人。

近年来,总有人大肆谈论“释放孩子的天性”,说是要还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

殊不知,“释放天性”不等于“放纵、放任不管”。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兼具善与恶、懒与勤、乖巧与调皮的两面性。

我们要释放的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好天性,然后管控孩子“恶”之元素,引导孩子往“好”的那一面去成长。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言:

“除非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一开始,就有一个妈妈能够向我们一点一滴地介绍世界,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发展成优秀的人。”

而想要培养出优秀且独立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尽早培养孩子这5种意识。

规则意识

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那些喜欢肆意破坏规则、无视规则的孩子,最终也会惨遭规则反噬。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不由得胆颤心惊。

视频中的小孩子就3岁大的年纪,在车流不息的马路上来回穿梭。

一趟,两趟,三趟,四趟……奔跑嬉戏,次次因侥幸避开车辆而欢喜。

直到第10趟之后,伴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孩子也摔倒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禁让人发问,孩子的父母在哪里,为什么不管孩子呢?

或许,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的天性高于一切,遏制天性,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更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事实上,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边界在哪,规则为何物。

孩子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喜欢冒险探索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危险和悲剧。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遵守规则是自由的前提,天性也应在约束之内。”

父母有原则,教育有底线,孩子有规则意识,才是送给他最好的护身铠甲和成长利器。

独立意识

现如今,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养成了“中国式巨婴”,就是因为父母一开始没有给过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们总是对孩子呵护备至。

孩子喜欢什么,全都毫无节制地买买买;孩子的一切需求,不由分说地满足他。

而当孩子长大后,心理上却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巨婴,离不开“寄生父母”的状态。

有人说过:“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我们看过太多类似的报道,有着同样不幸的结局:

南京一男子海归毕业10年不找工作只啃老,父亲怒砸儿子的车和房,儿子扬言要跟父亲拼命。

还有一位男子因老母亲拿不出2万元帮忙还债,狠心将老母亲又拖又拽,当街暴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爱得太多,也会变成一种伤害。

父母一次次毫无原则地溺爱、包办一切,使得孩子只会死赖在父母的身边,自甘堕落。

唯有父母尽早从孩子的世界中退出,孩子才能重新拾起独立生活的能力,拥有独自面对人生的底气。

手牵手是父母给孩子最深情的陪伴,而学会放开手才是对孩子人生负责的最佳选择。

自律意识

自律与不自律,过的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

对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寒假即将到来,有些孩子懂得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劳逸结合,为自己充电,补充知识能量。

而有的孩子,反而为即将到来的“不用上课的时光”而欢呼雀跃,谋划着如何消遣、玩耍,把学习成长之事抛诸脑后。

去年疫情期间,上网课时的众生相,暴露了孩子们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

懒散且堕落的孩子,花言巧语,诓骗父母的手机说是为了听课学习,实则在打游戏、聊天追剧,不亦乐乎。

自律且上进的孩子,即使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也要早出晚归,爬去有信号的山上学习,亦或在寒夜的村支部办公室旁借灯苦读。

贪图享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帮助孩子学会自律更是父母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正如衡水中学那句名言所说:“人生没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学期制,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帮你寻找自我。”

物要防腐,人要防懒。

当下足够的自律,才能有日后的如愿以偿。

在孩子尚小,还没有养成自我管控能力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适时地推一把: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孩子运动、阅读等习惯,以身作则一起打卡记录、完成学习任务。

一定要让孩子深刻地明白:

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幸运。

敬畏意识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

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深以为然。

古人常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

没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曾经轰动全国的“大连13岁男孩残杀10岁女童案件”,依旧让人记忆犹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满14岁的蔡某,把10岁的女孩骗到家里,强奸未遂后,对女孩举刀相向,最终把女孩抛尸在楼下旁的灌木丛里。

警方火速破案,蔡某却还在同学群里装作全然不知,各种找借口演戏,企图摆脱嫌疑。

其实,世上本没有天生的恶魔,但是有后天造就的修罗。

曾有邻居表示,蔡某某在小区里掀过年轻姑娘的裙子,姑娘找蔡某的父亲讨说法,反遭其父亲大声辱骂。

其实,没有敬畏之心的“熊孩子”和违法犯罪的“杀人犯”之间,就隔着一个不明事理、没有三观的“熊家长”。

父母懂得约束和管教孩子,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才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气。

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之时,孩子才能从敬畏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走向更为光明的康庄大道。

教养意识

养孩子绝对不是谈大道理,更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夫。

孩子有没有教养,就看父母有什么样的修养。

上个月,北京一位女生爆料自己在饭店吃饭时,先是遇到小男孩在大堂内打闹喧哗,后在上厕所之时,厕所门(虽已上锁,但门比较松动)被男孩强行打开。

而两个小男孩还瞪眼嬉笑,乐此不疲。

该女生想找男孩家长理论,反被男孩家长辱骂:

“你个老娘们,跟一个六岁孩子较什么劲?” “你比别人多长一个?怕被看?” “就你金贵?”

奇葩孩子少不了奇葩娘,没教养的孩子背后站着没素质的父母。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病根在男孩家长的态度!小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借口。”

家长对于孩子的任性调皮和胡作非为,选择了颠倒是非,实在是令人不耻。

试想一下,6岁的时候,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未能及时地指正提醒。

26岁的时候,孩子那些未被矫正的错误教养行为,就会导致孩子失去进入社会和优良团体的有效通行证。

孩子年纪尚小能当一时的借口,却不是永久的护身符。

如果父母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就会以它的方式帮你狠狠地教育他。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

“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趋易避难,追求享乐,不受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而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允许孩子随意释放天性,这便是悲剧的开始。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业上最大的成功。

父母今天的教育,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姿态和人生的走向。

愿每个家长,都能用爱与规矩填充孩子的童年生活,不让孩子沉迷于自我放纵之中,用以身作则引领孩子,认真要求孩子,以此拓宽孩子思想的深度以及生命的广度。

千万别因为一时的放纵和娇惯,造就孩子一生的遗憾。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