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来源 |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 | 李春丽

‍‍“从乡里看去,四周都是山,我分到的小学就在对面的山里。没有车的时候就要走路,有一次天下着雨,山路湿滑,抬头看得见山顶的灯光,却怎么也走不到,从日暮到天黑,走了4个多小时终于爬到了,浑身都湿透了。”8年多以后,李艳丽仍然清晰记得刚到红河县乡村小学任教时的情景。

2012年,怀揣着“教师梦”的80后姑娘李艳丽拖着行李,从家乡玉溪市易门县,来到红河州红河县的偏远哈尼族村子洛孟村,成了洛孟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第二年,她又被调到另外一个哈尼族村子河玛村,在河玛小学任教。艰苦的环境,不仅没有让她退缩,反而坚定了她用知识帮助山里孩子改变命运的决心。

▲李艳丽在上课

她让乡村课堂

总是充满无穷的创意

垤玛乡位于红河县境西部,地处红河、玉溪、思茅三地交界处,河玛村依山而建,离县城111公里,村里道路狭窄,大多伴有急弯、陡坡,视线不好。

在村里一个坡道上,一名4岁左右的孩子站在路中央玩耍,记者上前提醒,但男孩只是呆呆地看着,依然站在路中央。“你用哈尼话告诉这个小朋友,不要在路中间玩耍。”李艳丽对身旁一个小学生模样的小姑娘说。小姑娘用哈尼话提醒男孩后,他才走到了路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玛小学的教学楼

这里的孩子在上小学前,很多只会说哈尼话。刚到村小任教时,教语文的李艳丽就遇到了这个难题。比如“小狗”这个词,哈尼话说是“阿克”,学生不知道在汉语里读“小狗”,两者不能结合起来。

为了尽快打通两种语言,她想到了画简笔画的办法,把很多内容快速画出来,学生看了图,就能很快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她还在教室的墙上贴上很多张彩色图画,遇到表示颜色或物品的词,也能从图片上找到。

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李艳丽总是能找到有趣的解决方法。她为低年级学生编了识字歌谣。“羊有两只尖尖角(羊),小熊黑黑四只脚(熊),大象口里翘白牙(象),两个小人土上坐(坐),有毛有竹做成笔(笔)……”有的字还能比动作来识别,如:手放目上看得远(看)。这些识字歌谣被孩子当作童谣随时唱诵,在唱唱跳跳中学到了知识。

▲李艳丽在上课

针对高年级学生课外书籍匮乏,阅读量少,大部分孩子不愿意开口表达的现实情况,她想到了分小组朗读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朗读,既提升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最美好的事情,每次阅读活动她都会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上美丽的简笔画,还给每一期读书会都取一个动人的名字,比如:秋天,芦苇花读书会。

条件再艰苦

也要教会学生用劳动创造美

河玛小学食堂一侧的楼道里,放着一盆盆的花,这都是李艳丽和学生们一起种下的。冬天来了,为了让花苗不被冻死,他们一起将花移到了楼道里。

“哪怕生活条件艰苦,也要让孩子们学会享受美好,要培养他们对生活和美的热爱。”李艳丽说,在种花活动中,三人一组种4盆花,组员间相互协调合作、各组间相互竞争,学写观察日记,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

参加劳动的学生,也会获得李老师的额外奖励,有时是学习用品,有时是课外书,有时就是一颗糖果。她认为,对孩子简单的给予并不能带来根本的改变,所以她把劳动融入了日常教学,让孩子们通过劳动换取成果的同时,明白美好生活不能“等、靠、要”,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

▲李艳丽和孩子们在一起

周末或放假,李艳丽会与班里的学生约好,一起到山里玩耍。有时是在山脚的小河里捉鱼;有时是采野花,编织成漂亮的帽子;有时是到田里玩泥巴……学生们很期待这样的聚会,经常天不亮就早早地来到学校门口,等着和李老师一起出发。

李艳丽也总能收到意外的惊喜:她宿舍门口经常放着一束束野花,用塑料小瓶或小盒子装水插好了,有时花旁边还用叶子包着山野果……这些来自山里孩子的心意,总会让李艳丽心里暖暖的。

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

虽然收入不高,李艳丽依然资助了河玛村5名家境贫寒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不会感觉到“白拿”这些资助,她会想各种办法,比如:给花浇水、拔草、参加义务劳动……让孩子们明白,这些钱,都是他们的劳动换来的。

对于确实需要临时帮助的学生,她也会变着法子,在帮助这些孩子的同时,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面包”。

一次,李艳丽发现一个二年级女生情绪失落,就让班里的学生用哈尼话向她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才知道她前一天带来学校交假期作业本的20元钱弄丢了,回家后还被家长打了一顿。

她想了想,把这个女生叫过来说:“学校的一位老师昨天捡到了20元钱,正在寻找失主,听说你丢了钱,会不会是你的?”女生一听,急忙说,她确实丢了钱,是20元面值的一张的。李艳丽告诉她,正好能对得上,然后女生就“找回了”丢失的20元。

“我看到她黑色的眼睛,闪出亮光,笑容一下子绽开了……这个孩子平时很内向,很少开口说话,我教她2年,第一次见她笑得这么开心。”李艳丽说,虽是一件小事,但她能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心被温暖了。

动手为孩子们写故事

还获得了文学大奖

在大山里教书,安静的日子让李艳丽的心静下来,她开始观察身边的一切,逐渐融入哈尼族人的生活,改变着这些山里孩子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

刚来的时候,孩子们课外书匮乏,她萌生了为孩子们写故事的想法。她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写教育反思和心得,一共写了约25万字,在全国各类少儿杂志、出版社发表作品约5万字。每一篇都是她对哈尼族孩子学习生活的记录,对哈尼族孩子童真世界的描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艳丽和孩子们在图书室

因为用心教学和创作,李艳丽获得了来自各界的肯定。她写的学生故事《玛布的心愿》荣获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的散文大奖;2019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20年4月被授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及其他3项省级荣誉。

▲孩子们写下的诗歌

只要心中有一个纯粹的梦想,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发现很多的美好。”李艳丽说,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写故事、写儿童诗,不单是学生得到了成长,她也得到了成长。

*本文略有删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