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这么多年,几人欢喜几人哭?可是,密植玉米的弊大于利,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呢?

作者在2011年那一年“顿悟” :密植玉米“坑太深”,于是对此展开了深深的思考和分析。那个时候,“不能”也“不敢”公开质疑密植,因为,当时很多人对密植已经“痴狂”,稍有质疑就会被别人的 “喷上一脸唾沫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16年的年底,作者才公开写成且发表 了《“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一文,正式打响了“质疑密植,反对密植”第一枪。

当年,作者知道的3位种业公司的老板,其中的一位深陷在密植玉米的虚幻中,籽粒机收的观摩活动,和上烘干塔设备,密植玉米品种审定了一大堆,但是,他至今也没有发财,反而外债累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不如他的另外的两家种业公司的老板,因为有“稀植大棒品种”,这两家都是年利润几千万元。

还有,某一个号称“抗高温”的耐密植红轴品种,曾红极一时,但在密植上因为频频出现茎秆折断,也逐渐的被市场冷落。

可以说,除非极个别早熟7天以上的品种,或者是在第三四五积温带上的“小众品种”,或者是在“少雨少风”的小区域种植,95%以上的玉米品种,还是“适当稀植”为好。为什么呢?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证据之一:相对耐密植的郑单958,也是3500株和5000株的产量基本相当

这是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对3个玉米种植区10几个省的多年科研结果。而且,高密度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加大。

证据之二: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的科研结果,玉米高密度倒伏率增加近90%

下图是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科研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基本上是“十密九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证据之三:河南农业大学陈伟程教授指出,玉米高密度,出问题最多

请听陈伟程教授的谈话录音,观看《玉米增加密度有风险》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玉米密植更高产,到底害了多少人?真相终于揭开了

证据之四:山东农业大学李广群硕士认为,玉米高密度诱发倒伏

据山东农业大学李广群硕士研究结果:玉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导致节间拉长,抗倒能力随着株高穗位的增高而降低。

证据之五:过高的种植密度,影响籽粒灌浆而导致减产

某杂志的论文指出(下图),过高的种植密度,影响籽粒灌浆而减产。

证据之六:密度大,抗倒差,空秆多

这是某玉米专著的截图,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大,由于株间荫蔽、阳光不足,体内有机养分缺乏,也会使植株软弱、空秆率增加,严重地降低产量。

证据之七:“过于密植”的前提下,抗倒剂也“扛不住”

在大风大雨“大树也被刮倒”的时候,河北衡水武邑县一农资经销商,他销售的两个大厂家的名牌抗倒剂,竟然在90%的地块“不管用”——也没能抵抗住倒伏。

请注意,没有“绝对不倒伏的玉米品种”,同样的大风大雨“大树也倒下”的情况下,别人家的玉米倒伏严重,而你家的玉米不倒伏或者倒伏轻微,年年“强过地邻”,你能不能做呢?

大家再想一想:“卖农资的”对玉米控旺剂怎么用才能最好,真正懂的,又有几个人呢?——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研究玉米抗倒技术10多年,降低玉米密度+2个品种“白夹红”混播+喷施“二控八防”10组合,是让抗倒能力提升500%~1000%的最佳的方式。

证据之八:越是旱薄地、盐碱地,越是要稀植

据《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刊载的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的科研结果证明,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 ,茎粗减小极显著(茎秆变的很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

李少昆博士曾明确指出:增加密度不仅是一个“品种耐密性”的问题,它和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地力条件等都有关系。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块,密度肯定要降低。

比如:在河北沧州黄骅和沧县一些“ 望天收”的旱碱瘠薄的耕地,种植国审“八强十号”——“稀植大棒型”品种,一米留苗三棵(亩密度3368株),在当地表现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证据之九:玉米高密度,会加重“五大风险”

据《农村科学试验》报道,玉米高密度带来的三大弊端:抗旱变差,抗倒变差,空秆率增多。另外,高温热害的加重,病害的加重。

证据之十:密植并不高产,因为玉米产量都是“来自氮磷钾”的结果

没有足够的氮磷钾供应,任何玉米品种都不会高产。不管是施肥,还是土壤肥沃,只有供应足够的氮磷钾才能形成产量。

在李少昆博士的著作里,明确指 出了,每生产1000斤玉米籽粒,需要吸收22.8斤纯氮(折合45%尿素约50斤)、7.8斤纯磷(折合46%磷酸二铵17斤)、22.5斤纯钾(折合60%氯化钾38斤)。

一些高产的典型案例,他们为了推销品种或者申报项目,都是人为地“巨量施肥”和“精细化 管理”的结果。比如,我国某一位农业专家,曾在电视上脱口而出:他创造高产记录的试验田,一亩多投入1000多元钱,实际上是赔本的!

证据之十一:玉米密度大小和畸形穗比例成正比

下图某农业技术人员的文章,密度过大,影响通风透光,容易出现“苞叶短”(果穗露顶),空秆,花粒,秃尖以及瘤黑粉病的加重。

证据之十二:玉米秸秆多了,棒子就小了、也轻了

玉米由于“密植”增加了30%玉米秸秆,那么,整个地块的玉米棒子至少缩小40%以上。这是因为,同等的肥水供应了“玉米秸秆”,等到长棒子的时候 “养分就不足了”,而且,还因为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光合作用不好,抗病虫能力变差,抗旱能力变弱等等弊端,棒子又小,籽粒又轻。

如果,同一块地,种植同一个品种,同样的肥水管理:

一个平米留苗5株(亩密度3300株),可以有10斤生物产量=5斤秸秆+5斤玉米棒子。

但是,一个平米留苗7株(亩密度4600株),那就是10斤生物产量=6斤秸秆+4斤棒子,或者是7斤秸秆+3斤棒子。

秸秆产的多了,必然导致“棒子的损失”。

请用你的智慧头脑思考一分钟: 如果你请朋友“喝羊汤”,是3个人喝3碗羊汤(普通玉米品种,正常条件下的“单株营养水平”),还是3个人只喝2碗羊汤(小棒子“怎么长也长不大”的玉米品种,在高密植条件下的“单株饿肚子”),或者是2个人喝3碗羊汤(如稀植大棒型品种“沃玉3号”、“八强十号”、“洪雨7号”等品种的稀植栽培,一个棒子1斤左右,最大棒子重量1斤半)。这样对比一下,你是不是立刻提升了农业智慧呢?!

同一个“耐密品种”都是亩用100元肥料,种植密度由5000株,改为3700株(减少密度26%),相当于每一株玉米吸收肥料是“密植玉米”的135%的施肥量。不但把“浪费在秸秆上的养分和水分”更多地转向供应玉米果穗,而且,田间通风透光更好,光合作用更强,更利于玉米提升抗旱、抗病、抗倒、耐高温热害能“抗灾能力”,从而实现“适当稀植,更加高产”。

2020年,“不秃尖的红轴大棒品种”猛牛牌十星七号,在亩密度4500株时单穗均重0.615斤(株距25厘米,折合亩产鲜棒2767斤),在亩密度3700株时单穗均重0.822斤(株距30厘米,折合亩产鲜棒3041斤),在亩密度3368株时单穗均重0.93斤(株距33厘米,折合亩产鲜棒3132斤)。降低密度18%和降低密度25%,增产幅度却都实现了“增产1/10左右”。

所以说,除非是“怎么长,也长不成大棒”的玉米品种,大部分玉米品种是“耐密品种适当稀植,大穗品种必须稀植”,这是理性又科学的智慧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下图,一位读者的留言: “我就不爱留密,(因为)密植降低受光效果,浪费种子化肥”;“适当稀植水肥优势(大),光合效果好,一定不减产,棒子大还省工,籽粒饱实 (籽粒沉,容重高) ”。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王智广 尹洪雨 理长路 杜粉霞 吕志军 ,特别感谢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邯郸永年报农种植合作社对本文的贡献)来源:种业商务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