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高孤傲”似乎是文人的代名词,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苏轼……

可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唐朝就有这么个诗人,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仙宗十友之一,律体诗开创者),却尽不干人事,堪称唐朝品行最卑劣的诗人。

此人叫宋之问,他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一是为了当武则天的男宠,丢尽文人脸面。

他先是各种奉承巴结当时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堂堂大诗人,居然帮他们倒尿壶。即使这样,他也没爬上武则天的床。

后来等不及的他,便写了首诗,赤裸裸地向武则天求爱: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可惜啊,武则天直接给他发了张好人卡:

“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意思说,小宋啊,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文采好,长得好,只是你这口臭,我受不了。

这话一出,宋之问是再没敢舔着脸往女皇身边凑了。

史书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这么一个英俊潇洒,能说会道的年轻公子哥,却一心想当60岁老太婆的男宠 ,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是他背信弃义,出卖朋友。

武则天去世后,宋之问被新皇发配到广州参军。吃不了苦的他没多久就逃跑回洛阳,藏在朋友张仲之家。

当时张仲之和人密谋要杀武三思,宋之问知道后,觉得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便跑去告密。

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而当逃兵的宋之问却因告密有功,不但没被降罪,还捞了个官。

简直比“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还无情无义,至少当初曹操是以为吕伯奢一家要出卖他,才杀了人全家。

他这卖友求荣,完全就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想必张仲之一定后悔收留了这条毒蛇。

以上之事在史书中都有记载,然而不知是确有其事,还是因为他人品太坏,有传闻说他为了一首诗杀了亲外甥。

这个倒霉外甥叫“刘希夷”,写了首《代悲白头翁》。其中有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千古流传。

当时宋之问看到这句,就料到此诗必名动天下,为了据为己有,就将刘希夷杀害了。

毫无文人风骨,背信弃义,连亲人都不放过,大唐最无耻的诗人舍他其谁?

但是就是这么个无耻卑劣之人,居然写出了首千古名作,还成功入选《唐诗三百首》。

所以说凡事没有绝对,诗如其人也不完全正确。

这首诗叫《渡汉江》,全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是在宋之问被贬岭南,暗中逃归,途经汉江(今襄阳一带)时所写。

开篇就提到自个儿被贬岭南,对于养尊处优惯了的诗人来说,本就十分悲苦,又和家人断绝来信,在这样的境地里,诗人熬过了漫长的时间。

古代可不像现在,身处异乡,视频电话,那时候通信困难,传个消息,半年也是有可能的。

当初李白流放途中都被赦免了,杜甫还傻傻地写诗表示同情“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可见消息传递有多滞后。

一个“断”、一个“复”,用词简单,却突出了作者那种与世隔绝,度日如年,饱受折磨的痛苦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家乡大概在河南一带,汉江离他家乡也不算很远了。

按理说,许久没回乡的人,靠近家乡,应该是高兴,“急欲问来人”才对,但是他却是不敢。

诗人被贬,长期收不到家人的音讯,思念中又带着担忧,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他越来越靠近家乡的时候,越突出。

他变得越来越焦虑恐慌,甚至不敢面对现实,正如后来杜甫在战乱中和家人失散,“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家人的刻骨思念,也许就是这种直白的话语、深刻的感情,引起了千古共鸣。

这种言浅意深的诗,比起当时流行的华而不实的宫体诗,高了不知几个档次。

如果不是宋之问人品真的太差,凭他的才华,在诗坛的地位也许可以更上一层楼。

毕竟他还是律体诗的开创者之一,可惜只落了个“德不配才”的名声。

所以说,一个人的品行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才华,但是却可以影响他走多远。

欲成才,先成人,若是品行有缺,再好的才华也是枉然。

不知大家认为才华重要还是人品重要,你会更欣赏有才华的人,还是会更欣赏人品好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