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非遗守“沪”人第2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多年,说艰难也艰难——他为了维系这个小小工作坊,二度卖房周转;说值得也值得——他带着旗袍走上了巴黎、维也纳的秀场,也把东方的审美带到全世界。

百年旗袍也能很时尚

短短的采访很快结束了,但是周朱光先生的这番话一直留在我的心底。是啊,一代代匠人不断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同样不忘创新,让传统与时代结合得更紧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不能遗忘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们,而应该期待他们在今天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海派旗袍,很美很中国——访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朱光追求完美,致敬匠人

晨报小记者 张一诺

致敬我们这个时代的匠人。

我与旗袍的约会

我与旗袍的这次“约会”,让我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让我找到了高定手工旗袍让人趋之若鹜的原因,更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这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约会”。

海派旗袍: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如果说,身穿旗袍,是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对爱与富足的渴望,那么,亲手裁制旗袍,则是诸宏生和周朱光师徒对东方审美的执着。

有魄力创新创制,有能力传承传统,周朱光先生与“瀚艺旗袍工坊”,让海派旗袍这出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海派旗袍,一种坚守

视频文案:谢正宜 俞诗

视频拍摄:俞诗

视频制作:张智丽 王佳怡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