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也和历史的颇有出入。有的人,史书上威名赫赫,小说中却被打压、一笔带过甚至完全不提。也有的人,史书上记载很少,却在小说中被拔高夸大,乃至对读者形成固有的印象。还有完全的杜撰人物却被当做历史的,就更不必说了。

本篇,老巴为各位介绍一位历史上默默无闻,演义中却大放异彩的“名将”——高览。

先看演义中的高览。下面的演义均是毛本。

《三国演义》中,高览出场其实并不多。总共在3回有出现名字,2回有出场。

第一次被提到名字,是在22回里面。当时曹操考虑和袁绍打仗,孔融出来描述袁绍多么强大多么牛逼,高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 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 ——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

这里,孔融说张郃和高览都是世之名将,而且高览排名还在张郃前头。注意,孔融提到的5个武将中,不算高览的话,剩下四个人的顺序颜良、文丑、张郃、淳于琼,基本就是四个人武艺排名的顺序。这么看简直可以认为高览武艺不弱于张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览正式出场,是在第30回官渡之战。首先是列阵时候的亮相:

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等诸将。

接下来,高览要和人单挑了。

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郃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

这里先是张郃和张辽交战,不分胜败,接着高览出马与曹营第一猛将许褚交锋,也是不分胜败。虽然回合数不明,但毕竟许褚胜过张辽的,这里高览展示了非同小可的武艺。

再往后,徐晃、史涣劫袁绍粮队,击败韩猛,高览再度出马:

绍急遣张郃、高览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烧粮而回,恰欲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下夹攻,杀散袁军,四将合兵一处,回官渡寨中。

等到火烧乌巢的时候,高览再度与张郃一起,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可惜被奸臣郭图所破坏:

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惇、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比及接应军到,曹操又从背后杀来,四下围住掩杀。张郃、高览夺路走脱。

最终,走投无路的高览投降了曹操:

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 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这里,是高览当先斩了使者,敲定投降曹操,决断力还是很强的。

接下来二人投降后,曹操的表现:

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 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曹操对张郃高览一视同仁,都是加官进爵。

在投降之后,曹操接下来对官渡袁绍发动总攻,张郃和高览担任曹操的先锋,表现出的战斗力还是杠杠的:

却说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郃、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许攸又劝曹操作速进兵;张郃、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即令张郃、高览领兵往劫绍寨。当夜三更时分,楚军三路劫寨。混战到明,各自收兵,绍军折其大半。

以上就是高览在演义30回官渡之战的戏份。无论是在袁绍手下,还是背袁向曹,高览都是和张郃始终搭档。

到第31回,高览坐实了曹操大将的身份。这一回,上半回是袁绍和曹操的仓亭之战,下半回是袁绍和刘备的汝南之战。在两次大战中,高览都有诸多戏份。

先说仓亭之战,曹操安排十面埋伏之计,是这么排兵布阵的:

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 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

这里,张郃名列曹营11大名将之中,与高览并列的十人,包括有五子良将、有宗室四猛之三(欠曹洪),还有虎痴许褚和智将李典,地位算是很高了。不过,这里高览的搭档不是张郃,而是夏侯渊。在战斗中,高览也同样发挥了正常水平:

袁绍退军急回,背后曹军赶来。正行间: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绍聚三子一甥,死冲血路奔走。

接下来就是汝南之战,也是高览在《三国演义》中的谢幕演出。当时曹操用计打败了刘备,刘备在仓皇奔走之间,被张郃和高览撞上:

一棒鼓响,前面拥出一彪人马。当先大将,乃是张郃,大叫:“刘备快下 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 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在这里,高览又重新恢复了和老搭档张郃的联手,一个前一个后,把刘备逼得进退无路,竟然想自刎(当然,刘备这种自刎应该是演戏,不然无法解释刘辟被砍了刘备反而打算自己上去打)。刘辟已经决定“死战”了,却被高览战不三合一刀砍了拼命的刘辟。要知道到此为止张郃也还没有斩将的表现。截至此时,高览的表现平许褚,三合杀刘辟,可以说超过了平张辽、无斩将的张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巅峰时刻之后,高览迅速终结,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这一死不打紧,高览凭借他在许褚和赵云两个人面前迥然不同的差异,留下了许多悬案。比如“赵云杀高览到底是不是偷袭”“赵云为什么比许褚强那么多”“张郃为什么和高览表现差那么多”。老巴个人对此的评价,赵云杀高览肯定不算是公平单挑,有从阵后冲来的突袭成分在内。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整体来说,《三国演义》中的高览,虽然名字只出现在3回,人物只出场在两回。但在这两回的3次大战(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汝南之战)中,高览戏份非常密集,不但始终与五子良将的张郃并列,而且有些地方的表现比张郃更具有特色。

只可惜,退场太早,在31回就被赵云一枪刺死,错过了后面的大半本书。

正因为如此,高览在早期的很多游戏中,能力被设置得比较低。但是,在另一些民间故事中,却又被设定得很厉害。

比如在张国良老先生的评话《三国》中,高览是所谓“河北四庭柱”之一,身高九尺,手持一百斤的大斧,能与张飞战平。高览之死也被延迟,说其在长坂坡遭遇赵云,轻视赵云,结果一斧头砍在赵云马前的树桩子上,被赵云趁机刺死。

不过,以上说的都是演义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高览。历史上,高览则是近乎于默默无闻。他不但在投降曹操后默默无闻,而且在投降曹操之前也是默默无闻。

再简单点说,在三国志的史书中,高览这个人名,一共只出现了四处。分别是曹操本纪、袁绍传、荀攸传和张郃传。

在这四处史书中,记载的都是高览的同一个事情,内容基本一模一样:

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张郃和高览一起去进攻曹操大营,不能得手。

最后,在袁绍传中,提到了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降曹操的事:

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

而在曹操本纪、荀攸传和张郃传中,只提了高览和张郃攻打曹营和张郃投降曹操,甚至都没说高览到底投降曹操没有。对高览的歧视和忽略真是令人发指。

然后,再也没有其他记载了。

与张郃并列的高览,当时在袁绍手下是什么职务,之前有什么表现经历,完全没有体现。

相对的,我们看看张郃的同期记载: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瓚。瓚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对于张郃投降曹操之前的经历、升迁情况,也算记录比较清楚了。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高览最终在曹操手下没混出名堂,他的早期经历也就没人记载了。一个意思。

张郃投曹操后,曹操的第一步反应也记载很清楚: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

至于高览,投曹之后有没有封官,有没有说话,发展怎样,完全没提。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高览没混出名堂来?一个可能是本身在袁绍手下地位就不如张郃。当然,就算有差异,差异应该也不会太大,不然不至于史书并列。

至于投降曹操之后,高览默默无闻,可能因为能力不足,可能是情商不够得罪了红人,也可能之后不久就战死或者病死。总之,没能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从而不再被史书提及。

至于罗贯中为何安排高览在官渡之战后这么快就战死,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是为了塑造赵云的英勇形象。毕竟赵云是罗贯中的亲儿子,若不加几个有分量的斩将是说不过去的。所以高览、朱然等都做了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高览本身作为官渡之战中的重要角色,后续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与其费劲脑汁去给他编排戏份,不如让他赶紧在这里退场,也算节省笔墨。事实上袁绍手下投降曹操的文武很多,除了一部分有后续记载,如张郃、辛毗、王修等之外,其余很大一部分都是划过历史天空的流星,除了高览还有如吕旷、吕翔、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等。罗贯中作为小说家,自然不愿意这些人毫无交代地销声匿迹,故而在随后的一些战役中,把他们逐个写死,也算正式退场。除了高览死在汝南之战,吕旷、吕翔死在新野樊城之战,焦触、张南死在连环舟试探战,马延、张顗死在火烧赤壁之战。

乱世里面,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人都只是分母。很多人或许有潜力,也在某一时刻得到了表现,但终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失去了生命,于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高览能够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被人记录下来姓名,还能被后来的文学家扩充事迹,从而青史留名,妇孺皆知,已经算很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