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为题材的古装剧《大秦赋》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活像一个“受气包”。

尤其是韩桓惠王,居然派遣一位水工郑国入秦,试图从内部瓦解秦国。

在《大秦赋》第47集和第49集中,秦王嬴政平定嫪毐叛乱,接着又驱逐“仲父”吕不韦。

此时,郑国面临两难抉择,甚至连小命都要不保。

原来,郑国带着韩桓惠王的使命来到咸阳,打算利用“疲秦之计”损耗秦国实力,继而保得韩国周全。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郑国居然假戏真做,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那么,郑国是否真的想效力大秦,忘记了身上肩负的使命?不然的话,为何他帮助秦国修建了灌溉千里的郑国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从史书文献来看,郑国生卒年月不详,他是韩国新郑(今河南郑州)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嬴稷派遣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短暂和平。

随后,秦、赵两国围绕上党郡展开了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韩国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与赵国一样,成为大秦东进必经之路上的两块绊脚石。

可是韩桓惠王整日不思进取,他不听从韩非提出的强国建议,总想着用歪门邪道,企图阻挠大秦东进步伐。

思来想去,韩桓惠王于公元前247年,让郑国带着“秘密任务”进入咸阳。

按照韩桓惠王想法,郑国对着秦王嬴政、吕不韦等人晓以利弊,告诉他们:“秦国如果想统一天下,必须要修建一条能灌溉千里的水渠。”

但是修建如此繁杂的水利工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此项工程必定会拖垮大秦,这也就是韩桓惠王想出的“疲秦之计”。

郑国来到咸阳后,没费多大力气便说服了嬴政与吕不韦等人。

就这样,他得到秦国上下鼎力支持,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处(泾河北岸)修建水利工程。

十年后,郑国幸不辱命,成功修建了这条郑国渠。

由于郑国渠修建方法特殊,使得水位落差过大,泾水中大量泥沙灌溉至关中地区,将大约4万公顷的盐碱地变为沃土。

总之,修建郑国渠之后,每年能让秦国的粮食总产量提升不少。郑国渠也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渠”。

《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说完了史书文献中,郑国与其修建郑国渠的来龙去脉。

再来着重剖析下,本是韩国“间谍”的郑国,为何来到秦国后,忘记了韩桓惠王交代给他的使命?还帮助秦国修建了如此完备的水利工程。

其实,郑国修建郑国渠也并非一帆风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公元前238年,秦国不少宗室大臣开始怀疑郑国来到秦国的真实目的。秦国因为修建这条水渠,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更拖延了秦国问鼎中原的目标。

《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郑国“间谍”身份暴露,让秦王嬴政怒不可遏。

再加上吕不韦和嫪毐事件从中发酵,也使得秦王嬴政对所有留在秦国的客卿发出“逐客令”。

幸好宰相李斯力挽狂澜,向嬴政呈上《谏逐客令》,才保住郑国一条命。

《史记·李斯列传》:“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同学们,郑国在秦国的凶险程度,绝不亚于那些冲锋在一线的士卒。

然而,郑国不像赵国宠臣郭开那样,是个墙头草,两面倒的小人。用现在很时髦的话说,郑国是一位带有“工匠精神”的水利专家。

大家想想,郑国这样的能工巧匠留在韩国,肯定得不到重用。毕竟韩国综合实力弱小,与秦国连年混战中,丢失多数重要城池。

郑国来到秦国后,毫不费力地得到嬴政信任,让他大展手脚。能把毕生之所学,心中所想修建于实处,大概也是郑国的梦想吧。

说得更直白点,郑国是个彻头彻尾的“间谍”,可他也是一位极其严谨的工匠。

修建郑国渠时,郑国心中肯定有种非常复杂的情感。郑国乃韩国人,韩桓惠王又交代给他如此重要的任务,让其尽量拖垮秦国东进步伐。

可一来二去,郑国不仅未能完成韩桓惠王交代任务,还给敌人带来这么大好处。

但出于对这项工程的热爱,以及发自肺腑的“工匠精神”,郑国还是拼命地工作。最终历时十余年,为秦国顺利修建郑国渠。

因此,郑国就是一位吃着手艺饭的工匠,本就对“间谍”任务不熟练。

另外,韩桓惠王病逝于公元前239年,这一年,郑国渠还没有修建完成。韩桓惠王突然离世,也打乱了郑国的思绪。

于是,这个韩国“间谍”一条道走到黑,不管不顾将毕生精力,全部用于修建郑国渠上。

据《史记》记载,此渠修成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而《汉书》这段话,也原原本本表达了郑国心中所想。

《汉书》:“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他以“间谍”身份入秦,但事与愿违,却为秦国建立万世之功。归根结底,郑国对于这项工程有着远超常人的关注度。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郑国渠就如同郑国的亲生骨肉一般。郑国没日没夜与其打交道,一点一滴的看着它茁壮成长。

突然有一天,郑国才回过味来,原来自己亲生骨肉发育的越好,故国便越来越危险。

可出于人性的良知与本能,以及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郑国还是选择与郑国渠同生共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国是韩国罪臣,这点毋庸置疑。但他抛弃家国利益,为关中百姓灌溉千里沃野,用“造福苍生”来形容郑国,也是不为过的。

在他心中,修建郑国渠,并不代表自己忘记了韩桓惠王使命,更不是吃里扒外。他修建的郑国渠,更是功在千秋!让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郑国 ,一个失败的“间谍”,却是一个最成功的水利专家!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