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在中国重启的几项乒乓球国际赛事,让疫情中的寒冬燃起了热切的希望,它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赛场的范畴,这一系列的重启对于转速放缓的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针强心剂。一颗小小乒乓球的转动给整个地球带来动力,这感觉似曾相识,50年前,“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如果给1971年评一个年度热词,“乒乓外交”恐怕当仁不让。中美冷战、名古屋世乒赛、庄则栋和科恩互换礼物、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友谊赛……这一连串的故事,乒乓迷们早已烂熟于心。但若考证究竟是谁把这一系列事件命名为“乒乓外交”,恐怕了解的人并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美友谊赛上,双方球员具有外交意义的握手。

事实上,把“乒乓”和“外交”相关联,并不是中国人首先提出来的,也并不是在中美“握手言和”之后才被提出来的。1971年3月29日,在名古屋世乒赛开幕之后的第二天,日本报纸《朝日新闻》就一口气刊登了三篇有关中国乒乓球队的文章——《友好发球,中国选手》、《总是握手与微笑》和《请“一定到北京来”》。这些文章详细介绍了开赛第一天中国选手的表现,“中国选手们机敏爽朗地行动了,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友好活动中都是如此……比赛一结束,就同对手一再握手,关系融洽,摄影留念,还给别国选手签名……如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所说,他们直接发挥了‘外交使节’的作用。”“发挥了外交使节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乒乓外交”一词的最早雏形。

随后,日本共同社把这一概念明确成了“体育外交”,该社在一篇题为《无限明朗的友好气氛,参加世界乒乓球赛的中国代表队》的电讯中盛赞中国队在世乒赛中的表现:“相隔5年来到日本的中国代表队,连日来和各国代表队进行比赛和联欢,展开了‘体育外交’,成了轰动大会的主角。他们的表情总是非常明朗,给人留下了特别的印象,记者团和他们交谈时总是爽快和直率地答话。男子冠军庄则栋以及其他人都善于交谈,女子老手林慧卿和年轻而又惹人喜欢的选手林美群直率地但很害羞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国代表团的体育外交不仅指向日本,而且同参赛的各国代表团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同和中国未建交国家的代表团也不断进行联欢。哥伦比亚和亚丁的选手们来到中国队的座位上,互换了纪念章并亲切地进行了交谈。女子队第一场比赛是同加纳队对垒,林慧卿等选手在比赛结束后跑向前去称赞10年前参加过北京锦标赛的杰克斯夫人以及年仅15岁的奥科迈小姐,这足以填补断绝了外交关系的中国和加纳两国之间的鸿沟。”

在中国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之后的第二天,境外媒体在一条条爆炸性新闻中为“乒乓外交”这一名词不断做着修正。英国《每日简报》首先提出了“外交性的乒乓比赛”,该报在当年4月8日以《周恩来在外交性的乒乓球比赛中起了作用》为题刊载文章称:“周恩来总理在把中国和西方隔开的外交网上打开了一个小洞——他巧妙地运用乒乓球运动员做到了这一点。他对运动员讲了一句简短的鼓励话:‘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昨天,队员们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邀请美国代表队到中国去进行友谊比赛——美国人立即接受了这个邀请,昨晚华盛顿把这个建议看作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同一天,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则以《赛璐珞外交》作为报道的标题,文中指出:“一个赛璐珞球跃进世界政治并且谱写着历史。在中美两国之间割裂了20多年的鸿沟上架设第一座桥梁的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他们对任何人都表示友好,喜欢微笑,愿意给人看球板的特殊胶膜,失败后急忙向获胜者表示祝贺……他们在乒乓桌上进行着中国的外交攻势。”

而明确提出“乒乓外交”的是法国外交人士,据日本共同社巴黎4月8日电:法国外交人士评论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说:“中国的邀请是在慎重地研究之后发出的,因此‘乒乓外交’可能会使改善美中关系的工作取得成功。”

(部分资料来自“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1年第1期《乒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