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 | dotNET跨平台

编辑 | 高维君

创业公司最好的策略,是找合适的而不是完美的人,从技能匹配度、对公司的兴趣度和渴望度等多方面平衡。

不知不觉创业五年了,也算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创业老兵了。从第一次失败要靠吃抗抑郁的药,到现在理性的看待成败得失,不得不说,创业这条路对我还是有不小提升。

今天写一些关于人的感悟,大部分都是最近两年想通的。

1

CEO总是会高估自己

CEO总是会高估自己。论高估自己,昨天直播带货的老罗做的比较彻底。老罗的微博我经常看,但今天可能大部分已经删了。

画风是这样的:

有50%就应该去创业......何况我这次是100%我认为智能手机这个领域全是笨蛋(乔布斯去世后),我的胜算简直不能再大了我找来的三个国内UI设计师都认为可以灭掉苹果,只是需要一点点时间比如半年。

这些言论也是很多人黑老罗的重要原因。其实创业者的癫狂很多人不懂,CEO往往都承受了巨大压力,不少CEO学会了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这种力量一般先在自己身上应用。

我第一次创业,也是自比乔布斯,当然我没老罗这么大胆到处说而已,另外跟很多CEO聊天都会发现一点,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世出的天才,生出来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

很好理解,巨大的压力之下,给自己洗脑简直是快乐的源泉,你要知道快乐对CEO来说,绝对是奢侈品。

创业是一个无边界的探索,无边界一定会带来恐慌,选择相信自己是个天才,能有效对抗这种恐慌。

二是CEO身边真正的批评声音极少。这是人性,人都喜欢听好话。稍不注意,身边都是拍马屁的人,放个屁都有人说很香,这种感受极爽。在这种环境,人是容易飘起来的。

三是信息的通道让CEO的判断的确更具优势,而大部分CEO选择性忽视这个因素,把这种判断优势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自己的天赋。

不管企业的大小,CEO首先是所有外部链接的第一接口人,这就是信息的管道。而其他人,即便是联创,更多也是承担守门员的角色。

信息管道决定了信息广度和密度,更不用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带来的资源型信息。

前几天在清华大学听华为的一个高管分享。他说华为之所以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是因为任正非一直坚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段位的学习交流。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天跟你打交道的都是各国政要、顶级企业家、一流的经济学家,那你也一定会变得很厉害。

当然大部分人远不如任正非,但获取的信息依然是全公司最优质和最多的。所以当CEO做出正确的判断之时,很容易产生比别人更聪明的幻觉。

2

创业者要保持Day One心态

Day One心态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企业。

先说下打造企业的Day One心态。

Day One是亚马逊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解释为把每一天都当作公司成立的第一天,保持敬畏之心、创新之心、保持洞察本质的力量。

贝索斯的确做到了Day one心态,纵观亚马逊的发展,始终能走在市场的前面。始终保持领先者。

Day One理念的本质是人类的已知知识很少,无论商业还是科学,未知知识才接近无限,正因为已知太少,所以创新可以无限。

Day One是追求未知,也是追求创新。

有经验的团队,经验反而造成盲点,经验型团队总是在规避错误,却错过真正的机会。

20年前,因为用户量太大买不起服务器而焦虑的马化腾,辗转找到了张朝阳。表达了想以100万出售QQ的愿望,却被张朝阳无情拒绝。

张朝阳认为这个小东西自己研发也不需要100万嘛。张朝阳基于经验做了看似正确的判断,却因此错失巨大机遇。

再谈下创业者自身保持Day One 心态。

具备Day One心态的创业者会在管理上倾向于放权式决策,而不是中心式控制。保持好奇、保持探索,因而可以更容易的接纳反对意见。不会用过去的经验固化自己的思维,甚至控制团队。这种团队文化,更容易产生真正的战斗力。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的下属提出了一个事后看起来非常正确的建议,可惜我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轻易否定,错失巨大的机遇: 。

而再次创业,我终于学会将自己清空,耐心倾听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想法。用批判性思维去权衡自己的想法和团队的想法,之后选择出最合理的方案去执行。

3

不要期待人的成长性

有一次我跟一个独角兽公司CEO朋友聊天,朋友告诉我:创业这么多年,最大的理念就是不要培养人。当场就震惊了,因为在我的管理理念里,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追问之后,朋友告诉我,他是为了倒逼自己找到真正合适的人,而不是去期待招进来之后的成长。

思考很久,理解了朋友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创业公司尽量招聘进公司就能干活的人,而不是想着招进来再去成长。这跟创业的本质有关,一项无边界而危险的狩猎活动。如果不是上来就有用武之地,带来的业务损失会是无法承受之重。

大公司可以招聘应届生,培养半年一年再真正创造价值。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进公司两天后就要求业务产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当然,我仍然坚持培养人才同样非常重要,只是我们可以在招聘侧花费更多功夫。下属的成长依然重要,只有真正能给员工带来成长,这段工作关系才会是双赢。

4

不要期待招聘完美的员工

去年我们发了很多Offer,最终一大半拒接,HR问了下都是去了阿里、头条、腾讯之类的公司,还有不少入职几天又跑掉的。

复盘了下,发现我们的面试流程和标准基本跟腾讯、360这样的公司一样严格,能通过面试的人,大部分都能轻松拿到大厂Offer。

这其实是灾难,对年轻人而言,顶级大厂的吸引力几乎是无法抗拒的,即便我们给出更高薪资也很难抗衡。

而另一面,业务和时间是不等人的,尤其是创业公司。痛定思痛,最终我不得不承认创业公司最好的策略是找合适的而不是完美的,从技能匹配度、对公司的兴趣度和渴望度等多方面平衡。

最终我调整了招聘策略,不找最优秀的,只找最合适的,很快我们补齐了团队,业务也开展的非常顺利。

5

创业是对抗老去的最好方式

和很多朋友都聊过衰老这件事,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突然老去?

我的答案是:个体熵增到无法再吸收新的知识。

大白话就是,你不再成长、思维也不再迭代。很多朋友可能会问,有这种状态吗?我每天都在辛勤工作,怎么会呢?

其实,大部分工作,到一个节点就不再会有任何成长。甚至我见过太多工作10年还停留在工作一年水平的工程师。

创业,是一个无限游戏,无边界、失败了也可以再来,充满探索的趣味。而这个过程给个体带来的是不断成长的压力和动力。

这五年,我从一个技术直男蜕变成懂点产品、懂点运营、甚至也懂点商务、市场的创业者,这个过程是在不断解锁新技能。

这件事,很酷,希望我能继续创业30年。

6

最后的话

以上就是我的5点心得。创业仍然在路上,很喜欢一个知名投资人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创业每次成功率是5%,那么即便创业会失败,继续坚持几次,成功会是大概率。

最后,实名支持下我心中两个创业者偶像:一个是已经离开人世的茅侃侃,每想起他,心中都有一种难受的情绪。另一个是老罗,世人皆以嘲笑你为荣,而你即便活得像一条狗也会继续创业。

创业者们,一起加油!

权益说明:发布并不意味着我们赞同其观点,只为多一个视角看待问题,部分信息和图片无法核准,如涉权益,烦请联系(David@vcpr.cn),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 The End -

  • “创投家”已经与阿里巴巴创新投资、晨兴资本、达晨创投、高瓴资本、高榕资本、高特佳投资、戈壁创投、国新风投、国中创投、红杉资本、华映资本、IDG、经纬中国、今日资本、纪源资本、君联资本、联想之星、蓝驰创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创投、启赋资本、软银中国、赛伯乐投资、赛富基金、深创投、天图资本、腾讯投资、毅达资本、英诺天使基金、优势资本、真格基金、浙商创投、中国风投、中国文化产业投资等数百家知名投资机构1500余名专业投资人建立合作。